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奏的“缶”是什么样子?

(2008-08-10 00:39:04)
标签:

北京奥运会

开幕式

古代乐器

娱乐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奏的“缶”是什么样子?

 

     2008年8月8日,在“鸟巢”举行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由2008名乐手组成的乐队,演奏了古代的乐器“缶”。“缶”究竟是什么?我查阅了点子资料,作简介。


1、缶〈名〉读音:fǒu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口小肚大的瓦器。〈古〉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2、(fou 音否)

    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中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春秋晚期蔡侯缶。

 

    其实,古书并没有过多的文字记载,已见到的: 

象形。――《说文》
盎谓之缶。――《尔雅》
贰用缶。――《易·坎》
以二缶钟惑。――《庄子·天地》。按,钟聚也。
有孚盈缶。――《易·比》。郑注:“汲器。”
坎其击缶。――《诗·陈风·宛丘》
击瓮叩缶。――《史记·李斯》

等等。

 

     那么“缶”究竟应该是什么样?

    缶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瓦器,起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酒等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应该说是简单的打击乐器。“缶”作为简单的打击乐,实际是出现在饮酒之时,饮至姓高处,敲击酒具,吟诗作赋或歌舞,就像现在我们在聚餐时,高兴时也有此情形。由于“缶”发出的声音比较特殊,尤其是后来的“缶”,发出了鼓的声音,那么,久而久之,就由“缶”演变成为一种发出不同声音的乐器。

    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有了“击缶”的演奏形式。《诗经-陈风》中有“坎其击缶”的记载。又说“击缶”是用12个小碗敲击成曲的。缶,盛行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便有“击缶而歌”。

   太史公记载,战国时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也有“击缶”的故事: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是,古代的“缶”有好多样。 古代"缶"图片: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奏的“缶”是什么样子?

                                       战国时期的“缶"

                                          

              

    这些"缶",可以看出都是生活用具。有陶土制的瓦缶,还有青铜制的铜缶。在用途上有尊缶与浴缶之别,尊缶是盛酒器,浴缶则是盛水器。

    这张图片是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 由青铜鉴和青铜缶套合而成。外套为鉴,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水的双重功能,有研究员将其称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冰箱"。

     缶,一般为陶制品,也有青铜缶,其形为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显然,这次奥运会开幕式的“缶”,应该是仿造上面这个制作的。但是,这个“”怎么敲出声音?看来张艺谋只是简单地考证了一下,根本还不知道哪个是发声音的,就选择了一个好看的青铜质的方形缶造型,就美化地制作出在现场表演的“缶”这也是非常好的创意。

    从图片上看,以及从一些记载看,好像古代能够敲击出声音应该是这个(见图)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奏的“缶”是什么样子?

                                       

    这也只是分析,最早是哪个时期的“缶”为转变乐器的雏形,最后,根据不同的时期,这种乐器又是如何发展的,最后,真正变为乐器的“缶”什么样?未发现发现权威说明,不得而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