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宜居楼盘指标体系研讨会上的讲话

标签:
宜居成都市房管局新建小区房产 |
分类: 房产新闻 |
成都宜居楼盘指标体系研讨会上的讲话
现在我们的邻里重庆早在去年就提出了打造“五个重庆”的城市规划理念,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都是“以人为本”,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而我们成都在09年就提出了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概念,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有信心超越重庆。
有一句话说的好“人无定所社会难安”
住房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无定所,社会难安。汉字里的“安”字,上面是个宝盖,代表“房子”,下面是个“女”字,表示“妻室”,这形象地说明,一个人有了房子和媳妇,就可以“安”心了。古往今来,人们始终在追求理想的居住条件。《诗经》里有“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诗句;唐代大诗人杜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孙中山先生则有“居者有其屋”的革命主张;反之,“无家可归”当然是最凄惨的境遇了……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住房的渴望。
住房不仅是人的生存条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发展经济最重要的是人才,一个地区的居住环境越好,就越有条件以合理的价格,较低的成本聚拢高端人才。同时,住房建设也有力的拉动投资与消费。目前,住房是城市居民的第一大消费支出,占了50%左右,对经济整体的运行影响很大。建设宜居成都,同时可以扩大内需。住宅建设每增加10个百分点,就会带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50多个相关行业;住宅行业每吸纳100人就业,就可带动相关行业200人就业。
所以个人建议通过城市整体规划,合理配比城市指标,将各项指标落实到各区域各楼盘,形成城市有机循环生活链,整体规划协调性一定要强。单靠某个楼盘和某个区域的达标是不行的,个人建议应该从:
1、居住品质
在建设我们宜居成都的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中,应涉及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房价收入比、人平绿地等一定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同时还涉及邻里关系满意度等软性指标。因此,我认为市民人均住房面积配比应当适中,多考虑现在的邻里关系满意度,多考虑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
2、公共空间
与重庆相比,我们有很多平原优势,我发挥适宜建设的区域较大,中心城区的建设密度不是很高,开发强度低于东京、上海中心城区、深圳特区。但是我们资源有限,我们成都市都喜欢亲山亲水,这是和我们的巴蜀文化和地理气候形成的,尤其是水资源优势缺乏,应该加强优化。建议我们的政府多做民生调查,了解准确的百姓需求。
3、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应加强城市噪声污染管理,注重老百姓生活细节、品质。
建议宜居楼盘应达到以下合理指标:
(1)绿化率应基本达到37%
绿化率是宜居性的一个重要标准,不但美化社区公共空间,还可以改变社区生态环境、微气候环境。有这个指标保证,居民出门可以感受到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同时,社区内部宽敞的场地,可供居民锻炼、交流。
(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应基本达到24平方米/人
目前成都城区的人均公共绿地建筑面积只有9.22平方米多一点,大部分社区都没有达标。
(3)污水集中处理率应达100%
这个指标新建小区都能做到,但一定要长期坚持,从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未来的管理。
(4)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应达100%
这个指标新建小区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基本都能做到,但一定要长期坚持,从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未来的管理。
(5)社区在规划时,应对周边噪声源进行测试分析,合理布置、控制小区内部噪声源,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
(6)社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人
举例平均每户家庭人数为3.02人。楼盘总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按75%的比例算则总住宅建筑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那么总户数应为2700多户,总人数为8000多人,则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多平方米/人,就高不就低,这样才能达到宜居住宅标准。
(7)住宅成套率应达到90%
住宅成套是指居民的居住空间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阳台等基础配套设施,满足居住者生活、生理、心理等基本需求,实现舒适、健康的居住条件。
(8)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
户型多以南北通透、舒适大气的大尺度户型为主,每套住宅均应有2个以上的房间能够享受到足够时间场的日照。部分户型的客厅应以挑高六米的气势,为居住者开拓更极致的景观视野,纵览城市景观,所以,采光、通风、日照等指标一定要良好,才能达到宜居指标要求。
(9)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厨房及卫生间能自然通风或设置有通风换气装置,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外窗开启面积不小于窗面积的30%,室内换气次数不小于1次/小时。
应采用板式结构,户型南北通透、开敞大气、视野开阔、极具舒适性,呈现出南北通透、前景后院、集外部景观和小区内部超大园林为一体的空中院落格局,才能符合宜居指标要求。
(10)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分贝、夜间不大于35分贝
从玻璃、外墙体、楼板、分户墙等均应采用上好的减噪材料,楼间距100米,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均小于35分贝,才能符合宜居指标。
(11)与基本居住有关的各种公用管线以及设施齐全,包括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电话、宽带网络、供暖等,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满足。
这个指标对于新开发的小区来说,一般都能实现,但需要考虑未来长期保持。
(12)社区商业经营面积的总量,一般按每千人平均拥有商业面积计算,应不低于600平方米,新建社区人均建筑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
(13)社区商业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宜大于1公里,服务人口为2万人以上,保证居民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此指标才能符合宜居要求。
(14)大型社区商业业态宜在15种以上
社区商业业态应该有超市、便利店、农贸菜市、餐饮店、美容店、美发店、洗染店、咖啡馆、酒吧、茶楼、花店、健身房、游泳池、KTV、会所、酒店、药房、诊所等,在15种以上,才能符合宜居指标。
(15)教育配套:孩子步行10—20分钟可上学。
教育配套应有幼儿园、(小、中、高、大)学校,基本上能保证学生在10-20分钟内抵达学校,比较便捷,才能符合宜居指标。
(16)体育设施应布置在每个住宅建筑的100米范围内,使居民步行20分钟能够到达体育设施(健身场地)。才能符合宜居要求。
(17)社区内宜配置户外健身场地、排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以及儿童活动场所。才能符合宜居要求。
(18)卫生设施:每个社区宜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且应设于交通方便,服务距离适中的地段,使步行15分钟到达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居民户比例不应小于80%,应该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康复回社区”的宜居性要求。
(19)距离社区出口300米范围内应有公共交通设施,比如入口处设置公交车站和出租车站,业主出门便捷,才能符合宜居要求。
(20)社区机动小汽车停车位不少于0.6辆/百平方米,除地面立体停车库外,地面停车位不宜多于其总量的10% ,一般来说,车位配比为1:1比较理想。
(21)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应能够搭建供避难人员栖身的窝棚、简易房、防震棚、帐篷村,同时应包含以下功能区及配套设施:应急集结区(不搭建帐篷,仅供群众短时间避难的露天场地)、应急发电站、应急厕所、应急指挥中心(配专线电话、对外广播设备)。社区应设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
(22)社区应有社区文化广场1处(可供小型文艺演出、健身娱乐),文明市民学校1处,室内老年人和青少年综合娱乐室不少于50平方米,居务公开栏和宣传橱窗(栏)5-10米。社区综合文体活动室有棋牌、锣、鼓和供业余文艺表演队伍使用的成套演出设备(器材)等才能达到宜居要求的。
(23)居民安全感要达96%以上
这个指标不太容易细化,但是我们可以“旁敲侧击”。坚持有物业保安24小时巡逻、红外监控、智能化设施、电脑监控、门禁系统这些,安全上才能有足够的保障。另外,物业应由品牌物业管理公司来服务,并且要求是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才能达到宜居指标。
综合来看,现在成都宜居社区存在的不足表现为:
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偏少;
2、社区应急设备和场地缺乏;
3、车位配比明显不足。
我想有了以上指标的实现,我们成都各楼盘社区宜居性会越来越好。在我们政府各级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在建设单位的努力下,在全体成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有理由坚信:宜居成都,实现真正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