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炒豆
| 分类: 美食篇 |
箕炒豆
“箕炒豆”,也叫面豆,是山西翼城的一种传统小食品,我小的时候,母亲就炒过这样的面豆。但那时家庭生活困难,物资贫乏,这种需用白面、油和鸡蛋做的食品,是不经常吃的。
制作“箕炒豆”,说来也不十分复杂,主要用白面。这白面要用一半发面,一半死面。发面发起后,那一半死面,首先要用油、鸡蛋和制。一般情况下,一斤面里面要烧三四两熟油,打四五个鸡蛋,并放少量的咸盐。把死面和好后,把发面再揉在一起,这第一步和面就算完成了。但这面必须和的硬一些,因为这样可以防止炒面豆时粘连在一起。
面和好后,在案板上擀成一个圆形,似如烙大饼一样。但这圆形的“饼”,要厚一些,约有0.6—0.7厘米厚。擀好后,将面饼劙成约0.8厘米宽的长条,再将这长条,切成约1.5厘米长的菱形块。切好后的面豆,就可以放入锅中炒了。在锅加热后,要往锅里放少量的油。这样,也是为了炒箕炒豆时不易粘连。
在炒豆子时,火候要掌握好,既不能大,也不能太小。火大了,会外焦里生,火小了,炒出的箕炒豆会发硬,口感欠佳。所以,要中火慢炒,将箕炒豆炒的外表发金黄色即可。(见下图)
http://s7/mw690/001tRq0hzy6Ysd0Z1rg16&690
炒箕炒豆里面因为有死面,也有发面,而且有油和鸡蛋,所以,这豆子炒好后,吃在嘴里又香又酥脆,连牙口不太好的上岁数的老人,也可咬得动。
这面豆,为什么叫箕炒豆,我不明白,此事我曾问过母亲。母亲说:“你看咱家的柳条簸箕,那柳条被绳子勒的一节一节的,和那箕炒豆不是很像么?”
在农村,各家各户,都有柳条做的簸箕,大的、小的,各有各的用处。尤其是那大簸箕,用的柳条比较粗,制作簸箕的师傅,用绳子把那柳条一根根的连在一起,那绳子会在柳条上,勒下一道道较深的痕迹。那柳条的粗度,用绳子勒出的长度,与箕炒豆的大小相仿。所以,我觉得母亲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白面做成的豆子,究竟为什么叫箕炒豆,目前尚未有人考证过,我暂时还是相信母亲的这一说法。
后来,我当兵去了部队,便再未吃过母亲做的箕炒豆。在我当兵几年后,爱人去部队探亲,曾给我带去她亲自炒的箕炒豆,战友们都说好吃。后来,我每次回家探亲返回部队时,也总带点爱人给炒的箕炒豆及家乡的柿饼、石子饼等土特产给战友们品尝。
自从来大连后,一直还未吃过箕炒豆。一日,不知如何同老伴说起了家乡的箕炒豆,老伴说:“有时间炒点尝尝。”
上周的一天,老伴发了点面,烙“锅盔”(锅盔是翼城人的叫法,实际就是一种较厚的发面饼,一般厚度都在半寸左右。)这次发的面多一点,老伴就留下一块,然后又用鸡蛋和了死面,并往里面烧了油。老伴便炒了点箕炒豆。周日儿子来家后,见有箕炒豆很高兴,连说:好吃,好吃。老伴让儿子给孙女珠珠带回一些尝尝。
以前吃箕炒豆时,觉得特别好吃,但如今的箕炒豆里面,打的鸡蛋,烧的油比以前还多,但吃起来却很一般。我细细“品味”,觉得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过去处在困难时期,粗粮有时也难以填饱肚子,能吃到白面就感到很奢侈了。所以,对有油加鸡蛋的箕炒豆自然感到是美味佳肴了。
但如今,儿子儿媳经常给卖“烤薯片”、“蛋黄派”、桃酥饼等小零食。我同老伴每次去超市,去部队干休所院里的食品加工厂,去熟食品批发中心等处,也要买些饼干、面包、栗子饼、小点心等食品,家中小吃不断,而且质量都不错。
所以,现在吃箕炒豆,会产生与以往不同的感受。但是,吃箕炒豆绝不仅仅是它的味道,而是一种“回忆”,一种“记忆”。这是任何美味佳肴,都无法比拟的无法代替的。那是时代的烙印,那将会勾起那个时代的人们,无限的遐想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我的脑海中,箕炒豆是难以抹去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