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2013-10-06 18:39:16)
标签:

教育

分类: 推荐

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西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这种理论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又一种考察儿童为什么会表现出某些问题行为的途径,还提供了处理这些问题行为的策略。它强调要考察儿童行为背后的潜在影响因素,认为潜在因素是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根源。

    美国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鲁道夫·德莱库斯(Rudolph Dreikurs)认为,儿童所有的不适宜行为都起源于四种潜在的心理需要:想引起他人的注意;为了权利和成人抗争;想报复成人;平衡因为不能达到成人某些合理的期望而产生的无助感和无能感。因此,教师在采取措施处理儿童的某种问题行为之前应该先搞清楚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德莱库斯提倡使用鼓励和自然后果法来改变儿童的问题行为,而不赞同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

另外一种策略基于埃里克·艾里克森(Erik Erikson) (1963)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成人敏锐地感知儿童在某个特定阶段的心理需要和弄清儿童在这个阶段面临的关键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婴儿阶段,儿童需要发展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可以通过我们成人为他们创设一个始终如一的、充满爱的环境而建立起来。建立强烈的信任感是儿童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非常关键和必要的基础。

在蹒跚学步阶段,儿童需要获得自主感以保证他们的运动、语言和认知能力的迅速发展。这样,他们需要在一个安全的、充满爱和理性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不能获得自主感的儿童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会伴随有羞愧感和怀疑感。在学龄前阶段,即3-5岁,儿童正努力获得主动感,他们需要去探索、去尝试新事物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时,不用担心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遭到成人过度的指责和批评。否则,他们将衍生出罪恶感和失败感。

当儿童成长到学前末期,他们更多的是希望自己拥有一种勤奋感。他们喜欢制订并实施计划,喜欢参与一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培养起爱劳动的习惯、坚持的品质和对社会规则的深刻理解能力。儿童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勤奋感将会产生自卑感和平庸感。

 

来源:好老师TV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