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慕达︱成都远郊山脚下的菜园子该是一处诱人的景致

标签:
远山脚下菜园子田园风光人文纪实摄影 |
分类: 纪录成都 |
七天长假期间,根据各自的喜爱,有人奔向各地热闹的景区,有人则选择前往远郊的乡村,来到田间地头,去那里寻觅另有的一番不同风光,这样既避开了拥堵的人群,又求得了几分清静。
秋天,尤其是寒露将近的时节,大自然这支调色笔,将远山脚下的乡村涂抹成了青黄相间色调,无意中就给人带来了一些深邃之感。

这个时候,已经基本完成了秋收的任务,接下来村民们开始进入秋种的农活儿。由于距离城市太近,这里的土地相继被用于了开发建设,所以,如今剩余的土地,极少种植粮食作物,而是作为蔬菜的栽种。

远山脚下的田园风光,则主要是由一片又一片的菜园子,构成了这一幅幅的生动画面。


秋天,尤其是寒露将近的时节,大自然这支调色笔,将远山脚下的乡村涂抹成了青黄相间色调,无意中就给人带来了一些深邃之感。

这个时候,已经基本完成了秋收的任务,接下来村民们开始进入秋种的农活儿。由于距离城市太近,这里的土地相继被用于了开发建设,所以,如今剩余的土地,极少种植粮食作物,而是作为蔬菜的栽种。

远山脚下的田园风光,则主要是由一片又一片的菜园子,构成了这一幅幅的生动画面。


远处是隐约的山峰,近处是褐色的土壤。

村民大叔把收成之后的空地翻耕平整出来,好及时栽种新一轮的蔬菜。

田间生长出绿油油的菜秧。村民要把这些长成的菜秧移栽到扒好的地头。

村民大妈在自己的地里挥动锄头扒地,准备撒播豌豆种子。


通往农舍的乡村小路旁边生长着芋头,它的叶子形状酷似花卉中的“龟背竹”。

夏季作物瓜、豆蔬菜架,依旧立在田里,村民们还没有来得及拆除收拾。

村民大妈的菜秧地撒种有好几类蔬菜籽,现在渐渐长成菜秧。

大妈从里面挑选出莴笋秧苗,将其一棵棵分别移栽出去。


村民大叔的“自留地”。

过了季节的丝瓜架上,还有几只“老丝瓜”,村民大叔任它继续发展,待到“老”到一定程度之后,摘下用作“丝瓜布”清洗餐具,祛除油腻十分有效。

这种蔬菜成都人叫“飘儿白”,俗称“上海青”。大叔告诉我:有时遇到有过期的牛奶,他就作为营养液浇灌一遍,这样的“飘儿白”就会长得厚实许多,吃起来口感更好。

村民老婆婆在地里摘“野豌苕”菜,也许是野生在田埂边上的缘故吧,得了这个名。

“野豌苕”,极像豌豆苗,但比豌豆苗细小。

老婆婆说:“野豌苕”一般用来煮汤,水烧开之后,稍稍烫一下,放入油盐,就可吃了。

采割豌豆尖的村民大妈。

豌豆苗刚长出来时,通常需要“断尖子”,即把出土不久的豌豆苗上端的枝叶割去。

经过两三次的这种“断尖”之后,豌豆尖越发茁壮,越发柔嫩,十分利于豌豆本身的生长。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田野的远方。




菜园子里的蔬菜长势喜人。






村民大叔把收成之后的空地翻耕平整出来,好及时栽种新一轮的蔬菜。

田间生长出绿油油的菜秧。村民要把这些长成的菜秧移栽到扒好的地头。

满地生长着茂盛的红薯叶,这一种只长叶子,不结红薯的品种,成都人称其为“苕尖”,当做蔬菜食用,可炒,也可煮汤,用来下面也好吃。

村民大妈在自己的地里挥动锄头扒地,准备撒播豌豆种子。


通往农舍的乡村小路旁边生长着芋头,它的叶子形状酷似花卉中的“龟背竹”。

夏季作物瓜、豆蔬菜架,依旧立在田里,村民们还没有来得及拆除收拾。

村民大妈的菜秧地撒种有好几类蔬菜籽,现在渐渐长成菜秧。

大妈从里面挑选出莴笋秧苗,将其一棵棵分别移栽出去。


村民大叔的“自留地”。

过了季节的丝瓜架上,还有几只“老丝瓜”,村民大叔任它继续发展,待到“老”到一定程度之后,摘下用作“丝瓜布”清洗餐具,祛除油腻十分有效。

这种蔬菜成都人叫“飘儿白”,俗称“上海青”。大叔告诉我:有时遇到有过期的牛奶,他就作为营养液浇灌一遍,这样的“飘儿白”就会长得厚实许多,吃起来口感更好。

村民老婆婆在地里摘“野豌苕”菜,也许是野生在田埂边上的缘故吧,得了这个名。

“野豌苕”,极像豌豆苗,但比豌豆苗细小。

老婆婆说:“野豌苕”一般用来煮汤,水烧开之后,稍稍烫一下,放入油盐,就可吃了。

采割豌豆尖的村民大妈。

豌豆苗刚长出来时,通常需要“断尖子”,即把出土不久的豌豆苗上端的枝叶割去。

经过两三次的这种“断尖”之后,豌豆尖越发茁壮,越发柔嫩,十分利于豌豆本身的生长。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田野的远方。




菜园子里的蔬菜长势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