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纪实摄影小通巷文艺腔调尤慕达记录成都 |
分类: 纪录成都 |
小通巷紧挨着奎星楼街,巷子的长度二者基本相同。在这200来米长的街道上,有着小酒吧、咖啡屋、小茶馆、饮品店、私房菜馆等,这里的每家店铺,都充满了个性,文艺腔调十足。

漫步于这条街道,我发现,在小通巷开店的几乎是年轻人,来这里休闲的也差不多是年轻人。一条极其普通的小巷,也许是因为年轻人的聚集,让文艺腔调充斥着每个角落,而受到人们青睐。

提到小通巷的文艺腔调,这抑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吧。历史上,这条街上恰好就出过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文艺青年。

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与李叔同创作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剧本的曾孝谷,曾经就住在小通巷。

火红的革命年代,小通巷成了革命工人的家园,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这儿修建了成都保温瓶厂。

几十年过去了,谁又能想到,2006年,在废弃的旧厂房原址上,竟建起了一个背包客栈的青年旅舍,取名“四号工厂”,于是,它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生活的代名词。



我进入房内,即使只是欣赏室内的装饰和陈设,品味文艺腔调,去构图拍照,并不进行任何消费,TA们也同样表现出十分的乐意,始终是面带微笑,让你觉得彼此之间没有距离,没有陌生感。




漫步于这条街道,我发现,在小通巷开店的几乎是年轻人,来这里休闲的也差不多是年轻人。一条极其普通的小巷,也许是因为年轻人的聚集,让文艺腔调充斥着每个角落,而受到人们青睐。

提到小通巷的文艺腔调,这抑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吧。历史上,这条街上恰好就出过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文艺青年。

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与李叔同创作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剧本的曾孝谷,曾经就住在小通巷。

火红的革命年代,小通巷成了革命工人的家园,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这儿修建了成都保温瓶厂。

几十年过去了,谁又能想到,2006年,在废弃的旧厂房原址上,竟建起了一个背包客栈的青年旅舍,取名“四号工厂”,于是,它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生活的代名词。


这条街上的小酒吧、咖啡屋,或是饮品店,那里的店主对人态度非常友好。

我进入房内,即使只是欣赏室内的装饰和陈设,品味文艺腔调,去构图拍照,并不进行任何消费,TA们也同样表现出十分的乐意,始终是面带微笑,让你觉得彼此之间没有距离,没有陌生感。

来店里休闲的年轻人,也十分友善,没有因为我来回走动的拍摄,而感到不满加以指责,在这种环境中,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