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山之石】序刘先森《古木吟草》

(2022-08-12 13:48:08)
标签:

古木吟草

刘先森

杨金亭

古木

分类: 他山之石

序刘先森《古木吟草》

 

杨金亭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叫作“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喜欢并牢记住了它,倒不是它出自《三国志·吴志》这本史籍名典,而是因为它所揭示的用发展的眼光待人接物的哲理,每被验证。在我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每当阅读间隔了一段时间的诗友的堪称佳作的诗稿时,往往眼前一亮,马上便产生了一个与那个谚语相似的“诗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比如,我曾先后在《诗刊》《中华诗词》两家刊授中心辅导过的学员中,现在已经成为风格独

标的诗人、词家不少。我每读他们的诗作,都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那种日新其业的感觉。

我认识刘先森,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是《诗刊》刊授学院旧体诗词班的学员,我恰好是他的指导老师。2008年,再相见时,他已经是北京《诗词世界》的执行主编了。最近,他送来了自己的诗词集《古木吟草》,请我写序。我翻开诗集,看到其中一些与昔年习作大有进益的佳作,令我欣喜之余,随之产生了“诗别二十年,更当刮目相看”的感觉。

我当初曾经给他的建议是:从大量阅读古今诗歌名著入手,打好诗词文化基础,在读懂的基础上,从中选出前人三五百首经典作品,熟读背诵;再从不同风格的诗人词家中,选出令自己爱之着迷的一两家,熟读他们的选集,进而通读他们的全集。从《古木吟草》这本诗集收入的近作达到的诗美境界来看,作者已经完成了诗词文化的积淀。已经从前人经典阅读中,逐步悟出了“诗言志”且“缘情而绮靡”美的诗之为诗的自身规律。随之,他的创作,也开始走向成熟,作品已具有了“用自己的声音,为人民歌唱”的抒情艺术个性。

四川大学诗人教授周啸天在《诗刊》首届(2010年度)诗词奖获奖感言中,论及诗人创作有言曰:“诗才,是从阅读中产生的。读到什么份上,才可能写到什么份上。读到见了诗家三昧,不写则已,写必不落公共之言,下笔即有健语、胜语、妙语,而无稚语、弱语、平缓语。”又曰:“我主张书写当下,衔接传统,诗风独到。有了书写当下,衔接传统两条,允称小好,加上诗风独到,堪称大好。”

从刘先森初具抒情个性的创作来看,他对于当代诗词,须“书写当下,衔接传统”的艺术倾向,却已有了自觉的追求。他在作者简介中写道:“喜好山水田园诗词和散文的创作,力图在赞美大好河山、褒扬田园生活中,以简约的语言,展示美的意境,褒贬时事,晓明某一事理或哲理。”难得的是,他对山水田园自然美的抒情,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褒贬,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不是诉诸韵语说明,而是尽可能地通过意象思维构造出的

意境暗示给读者。其中,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正是作者喜欢的山水田园题材的绝句和小令。请欣赏下列几首颇有诗味,兼有新意,且合格律的短章。

 

宋庄四合院之小燕子

院外重闻布谷啼,恰逢双燕啄新泥。

一朝一夕衔甘苦,檐下倏然成爱栖。

 

取材很平常,不知有多少诗人写过这个题材。作者巧妙的构思,平中出奇,从中拓出颇带现代哲理感的诗意。燕子“檐下”所筑巢,以“爱栖”意象出之,且和“一朝一夕衔甘苦”的辛勤劳动结为一个因果关系,以物喻人,移情入物,增强了诗的人文抒情张力。这就是创新。

 

绍兴游

亲水人家傍小桥,乌蓬柳影逐波摇。

伞花梦湿桐荫路,雨巷寻诗走哪条?

 

这是一首诗人于微雨中到江南文化古城采风的即兴之作。作者很会选择这座文化古城颇具典型特征的侧面,通过“亲水人家”“小桥”“乌蓬柳影”的“逐波摇”“伞花梦湿”“雨巷寻诗”这些如情似梦、活色生香的意象,活脱脱地烘托出绍兴古城的文化风貌。其中特别是“雨巷寻诗”这个颇具现代感的意象的嵌入,一下子就把读者引进现代著名作家《雨巷》一诗的境界中去,余味悠悠,令人思而得之!

 

退休抒怀

七彩人生五味肠,亦真亦幻写沧桑。

焉能唤取黄昏梦?拽住晚霞追夕阳。

 

这是一首诗人面对退休生活的直抒胸臆之作。这里没有旧文化人的叹老嗟贫的倾诉,也没有某些现代人退职后失落感的流露,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一个阳光诗人乐观向上的激情放歌。诗的第一、二句,是诗人对前半生人生感悟后的诗意概括。“七彩”,象征生命的丰富多彩;“五味肠”,书写人生顺逆历程的感受;“亦真亦幻写沧桑”,是从自我灵魂的剖析中,寄托半个多世纪的世事沧桑的感慨。诗的第三、四句,则从前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

天”的诗句中拓出新意。“拽住晚霞追夕阳”这个“立片言两居要”的警策结句,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壮心不已的精神。

前人论“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杨载),“要皆有一唱三叹之意乃佳”。刘先森深谙此中妙理,他的五言、七言绝句和词中小令,还有不少耐人品味的佳作,这里就不再列举了。诗人的律诗、词中长调固然也有不少可读作品,但与成熟的绝句和小令词相比,略显逊色。愿作者继续努力,尽快走完初具抒情个性到“诗风独到”的“大好”诗人之路。

 

              杨金亭

                        2012829日于北京虎坊居

 

(杨金亭,笔名鲁扬,当代著名诗家、诗词理论家,历任《诗刊》副主编、《中华诗词》主编、《北京诗苑》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