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湖光山色里

标签:
徐志摩山形大自然我所知道的康桥杂谈 |
著名诗人、散文家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是我十分喜爱的佳作,再次细品,感动于心的就不再是文句的优雅,而是他对大自然发自肺腑的挚爱。
徐志摩34岁的短暂人生,结识了许多个有情人,除结发之妻张幼仪不感兴趣外,林徽因、凌淑华、陆小曼、韩湘眉都是他的最爱,有缘有情也有恨和离,毕竟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浪漫。有谁知道,徐志摩还有一个天天见面、夜夜相思的大情人,就是让他忘情迷恋的大自然。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是世界闻名的大学,拥有许多一流的学者,也有典雅壮美的建筑群,徐志摩并不钟情,唯有校园中波光潋滟的康河,两岸的翠柳,西下的夕阳,弥漫的轻雾,飘飞的炊烟和绿茵茵的青草坪,以及兰骞斯德那片坐在浓郁下喝茶花果会吊入茶杯,小雀子会在桌上啄食的果子园是他一生难忘的伴侣。那些清晨,那些黄昏,他一个人发痴似的在康桥,且“绝对的单独”。康河被他赞美成“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他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他的灵性。
http://s9/middle/50e63dbcxadd498a79098&690
这是徐志摩的爱水,更爱的是克莱亚的三环洞桥。他忘不了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虽则只是河中婆娑的树影,细纹的波鳞和桥上的小穿阑和阑节顶上犹如村姑头上的香草和野花般普通的白石球,可在徐志摩眼里却成了“实现纯粹美德的神奇”!
就连观赏夕照的黄昏,他都可以看作“寸寸黄金”,自以为是“一服灵魂的补剂”:“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像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溟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橘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
http://s16/middle/50e63dbcxadd498e58c6f&690
徐志摩最喜欢的当然是康河两岸四季常青的草坪,看着在草丛中咬嚼的黄牛与白马,丛草没过胫蹄,黄花在风中摇摆,马尾在不停扫佛,读书,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兴致来时,他还去河中用长长的竹篙撑船,却常常把一段段的河面斩断。他还学起了夸父,骑着自行车追日,顺着带青草味的和风,或向着朝阳或迎着落日放轮远去。总之,在康桥的日子,虽然短促,却“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真可谓“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乐哉快哉,好不自在!
http://s4/middle/50e63dbcxadd499038763&690
懂得徐志摩生平的人都清楚,在康桥的这段时光,他得意过,欢愉过,忘情过,与才貌双全的林徽因有过最亲密的接触,许多散文、诗歌从他的心底喷涌而出,却也经历了爱的挫折,从师梦的破灭等一大串不如意的事情,但徐志摩没有退却,没有消极颓废而一蹶不振。他认为,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从而坚信生活决不是“那样暗惨”。他感叹道:“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当然是对的,那就是“从大自然,我们取得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只要有一张“不完全遗忘自然”的药方,就是能使病象有缓和的希望。
大自然的神奇,其实在冥冥之中早已有了安排,白天有太阳,让万物生长;晚上有星星与月亮,让大地泻下清辉;有山脉,埋着无尽的矿藏;有田野,只要劳作就有饭吃,就有衣穿;怕你寂寞,还有无数的好风景。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上苍的苦心孤诣,只是让工作重压,让烦闷包围,跳不出狭小的圈子,走不开鼻子下的一点天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坏了心境,老了容颜,短暂的人生就这样度过。
拥抱自然,当然不必刻意追求张家界的原始森林,北京什刹海的绿杨,西湖的白堤,西双版纳的蝶泉,桂林的山水,有时路边的一蓬野花,春天的几株桃杏,崇岭的一泓清泉,夕阳金粉般的云霞,甚至是枝头鸟儿的几声啁啾,田畝中青青的麦苗,都会激起你心中爱的浪花,都是令你欣喜,值得投去的怀抱!
徐志摩无疑是热爱大自然的践行者,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天人合一的力量,我们应该像他那样,把大自然当作真正挚爱的情人,朝夕相处,如胶似漆,去拥抱她,亲吻她,把她当作自己一生一世的朋友,生活就会多了几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