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看到一些报道,亲身感受一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好想说一句“别让攀比心理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某天上公园散步,被3个年纪一般大的练舞的小女生吸引慢下脚步,专心观望。孩子都在5-7岁之间(从他们父母口中得知)。3个女孩各有所长,第一个孩子高抬腿能做保持80多秒。第二个孩子连滚翻能翻5-6个,第三个孩子侧滚翻动作平稳到位。正在羡慕中,却听到了不匹配的父母的训斥“你看,人家妹妹做的多标准,你学了这么久还没有学会”第三个孩子开始练习连滚翻,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小女孩就是学的不好,要不过了,要不就是半路就停了。“你真笨,这么简单的动作都学不会”孩子的父母开始要求孩子不断地练习,孩子可能因为疼,哭了,但是没有声音,只看到泪水流过的痕迹。最后孩子不小心滚到小石头上。尖叫一声。父母赶紧过去抱着孩子到处找是否受伤。孩子终于说话了“爸爸,今天不练习连滚翻了行吗?”此时的父母无言以对。“好,不练了。”看着钰妈心里想法很多啊,每个孩子的身体情况不一样,学习的基本功也不一样,为什么做父母的一定要强求跟别的孩子一个水准了。估计是攀比心理作怪。
朋友一个5岁的孩子上幼儿园,一天回家将鞋子一扔“妈妈,我不要特步,我要耐克”钰妈当时晕倒,孩子这么小,怎么明白特步跟耐克之间品牌的差异。后来,朋友无奈之下,真的给孩子买了耐克。钰妈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正确,只是事情要是发生在钰妈身上,估计就不买了。只会告诉孩子这2个都只是品牌,只是鞋子而已。
邻居家有个上小学的孩子,每次考试归来都是怕怕的,因为回家难免挨骂或者受皮肉之苦。有时候碰面还听到父母的唠叨“你说我家孩子什么都不缺,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某某某的孩子能满分,而我家的孩子成绩却徘徊在及格边缘。”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孩子的能力,为什么父母要过分的强求这表面上的数字了。为什么不在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进步。钰妈还是挺迷茫的。现在新闻经常报道小学高中同学之间存在的青少年问题,看来家庭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啊。
一、别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用心发掘并培养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
钰妈跟好多父母聊天的时候,总能听到他们给孩子规划的美好未来,选择美好的兴趣爱好。后来钰妈发现了,其实好多都是做父母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办法实现,将这些寄托给自己的下一代。希望孩子代替自己完成这些愿望或者兴趣爱好。而不在乎孩子是否真正喜欢。如果父母在琴棋书画方面很精通,也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感染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孩子喜欢则用心的辅导,而不是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方式去做。钰妈的做法是,用心的去发掘孩子的优点,兴趣爱好并加以培养(自己不行,可以请教专业人士。)。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瞎指挥。时刻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二、别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加以鼓励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你看看,谁谁谁家孩子多懂事,多听话,多聪明”“你再看看你自己,都成什么样子了,真是个笨蛋”父母情急之下这些话脱颖而出,却不知道无言中已经伤害了自己的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自卑,觉得自己各个方面都不如人。人也开始变得胆怯,变得沉默寡言。变得非常有攻击力。
三、别太在意孩子的数字成绩,要用心关注孩子的每一步进步,都应该获得鼓励跟赞许
孩子小的时候,会笑了,会坐了,会爬了,会站了,会走了,会大声喊爸爸妈妈了。那个时候孩子一个小小的进步父母们都能激动不已。为什么孩子大了,我们的感情却变得吝啬了。对孩子的成长历程变得斤斤计较了。开始对孩子的进步采取了很多的对照物。钰妈觉得成绩只是说明这段时间孩子是否用心的学习,并不能代表这孩子就是学习成绩差。这次58分,下次60分,就应该获得父母的鼓励跟赞许。也许父母的心态变了,孩子的成绩也上升了。因为孩子释怀了,不用过分的在意分数带来的后果了。更在意自己真正的进步。鼓励能让人奋进,能让人心境开朗,能让人清晰地看清自己的优势跟弱点。
四、别对孩子要求太苛刻,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钰妈觉得对孩子过分的苛刻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一个家长明文规定,孩子每天回家的时间,不许在外面逗留。日子长了,发现孩子都不吱声就离家出走了。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五、别将孩子当做炫耀的武器,让孩子了解进步都是需要加倍地付出努力
很多时候,孩子就是家长之间彼此炫耀的武器。“我家孩子清华硕士”“我家孩子美国某某大学留学归来”这些只能只能说明您自己教子有方,您的孩子努力并获得收获。“我家孩子又被评为三好学生,又得满分”经常地炫耀,把持不住的孩子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从而开始目中无人,天下唯我独尊。钰妈的做法是:让孩子不要骄傲。告诉孩子这些辉煌只属于过去,只能证明过去你努力的累累硕果。并不能代表现在或者明天你依旧行,所以仍然需要加倍的努力。
六、别让孩子形成物质攀比心理,让孩子以平常心来对待以后的生活
现在经济条件宽裕了,好多父母为孩子买了一堆放置在家里用不上的玩具,娃娃。就是为了避免出去玩,孩子们之间为了抢玩具的哭闹。在孩子眼里别人的玩具永远比自己的好。父母一味的姑息。当经济条件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会产生特别严重的后果。现在新闻报道了好多类似的案例啊。钰妈的做法是出去玩,带上玩具,让琪钰从小学会分享,学会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来玩。而不是一味的姑息孩子的无理需求。虽然这样做也有失败的时候,琪钰也有哭闹的时候。但是钰妈一直坚持着。
其实还有好多存在的问题钰妈还没有想到的。只是觉得这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跟艰难性,不断曝光的青少年出现的问题让钰妈觉得教育的路真是任重道远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