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

(2013-04-25 22:50:21)
标签:

高考

教育

文化

分类: 古诗文阅读真谛

《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

                                                                           黄丰收

每一位作家就是思想家。文学作品的思想程度和作家对生活的理解是成正比例的。但作家对生活的理解不是客观现实的具体故事,而是一种为什么会如此生活,或者应该怎样生活的探索,这就是作家的思想性的体现,也就是作家超越现实的地方。科学家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世界是什么样子,而思想家的任务是揭示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文学的规律和根本目的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不会是生活的直接描写,而是用一种让人思考领悟的方式去感受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必须分析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既要从文本去分析,又要运用规律去思考,这是作为读者的创造,也是文本的张力所在。

任何作品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娱乐功能,更重要的是表达作者对世界的思考,故事人物只是其思想的载体。

这篇小说我们阅读时第一点就看到,这不是正常的现实生活内容,其情节因果都极其荒诞,小说中的人物,做事的方式,显然不合常理,违反我们现实的生活常识。我们的阅读思路就要考虑这是一篇现代派小说,就要用现代派小说的思维去阅读。

那么我们分析的思路和出发点就在于找到作者的暗示点,运用比较的方法,把小说的怪诞情节与生活常理进行对比,这其中矛盾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思考点,其原因就是作者在思考探讨的地方。

从文章的标题看,十八岁,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孩子的思想认识世界,是成人世界和孩童世界的分水岭。孩童世界是学校教育、书本教育下的纯真理想美好的世界。出门远行,也就是要走进成人世界,而且很明显作者的目的在于揭示在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而且很明显是不符合孩子心目中的世界,也在暗示着孩子心目中的世界是理想化的美好的,而成人世界的很多地方是那样的肮脏,丑陋。

每个人都必然走进成人的世界,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怀抱着美好的理想,天真的憧憬,热切的期望,充满着好奇心走进成人世界的,走进成人世界的过程就是对成人世界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也是孩童世界美好理想一步一步毁灭的过程,更是一个人的人性由美好天真善良变化为丑恶,残暴,自私的变化过程。那么作者的思想在考虑我们的成人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生活的更为美好呢?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这就是孩子的心理,对自己长大充满着一种期望和自信,对将要走进成人世界有着一种热切的期盼。这也就是孩童世界的标志,对一切都用善良美好的心理去期待。每个孩子都盼望着自己能早点长大,这样就有了自己想要的自由,自己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打拼一番宏伟的事业,开创自己的天下。

“那时是中午,那时我刚刚想搭车,但那时仅仅只是想搭车,那时我还没为旅店操心,那时我只是觉得搭一下车非常了不起。我站在路旁朝那辆汽车挥手,我努力挥得很潇洒。可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汽车和司机一样,也是看也没看,在我眼前一闪就他妈的过去了。我就在汽车后面拚命地追了一阵,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高兴,因为那时我还没有为旅店操心。我一直追到汽车消失之后,然后我对着自己哈哈大笑,但是我马上发现笑得太厉害会影响呼吸,于是我立刻不笑。接着我就兴致勃勃地继续走路,但心里却开始后悔起来,后悔刚才没在潇洒地挥着的手里放一块大石子。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肚子里。但是整个下午竟没再看到一辆汽车。要是现在再拦车,我想我准能拦住。我会躺到公路中央去,我敢肯定所有的汽车都会在我耳边来个急刹车。然而现在连汽车的马达声都听不到。”

这个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搭一趟顺车,当然作为孩子的认识就是要有礼貌,要对人表示尊敬,“我站在路旁朝那辆汽车挥手,我努力挥得很潇洒。”不但是很规矩的站在路旁,而且只是礼貌的挥挥手,并且要尽力的挥得很潇洒,这都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成果,也就是我们在理想的真空中生活的方式。但这样做的结果怎样?

“可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汽车和司机一样,也是看也没看,在我眼前一闪就他妈的过去了。”用自己原来的孩童世界的方式请求搭车,第一次就碰到了成人世界的墙壁,自己的心理和意识马上就发生了变化,“他妈的”。那么,孩子为什么不会想这是自己的礼貌不周到呢?为什么只是用这种恶劣的方式回应?人生的去向为什么朝着丑陋发展?

“但心里却开始后悔起来,后悔刚才没在潇洒地挥着的手里的一块大石子。”而且作为孩子想的是后悔自己手里没有拿一块大石子,有这大石子,就可以砸汽车,就可以报复,把心理意识转化为一种行动。这里给我们思考的东西就很多,作为人的思想发展是受着环境的制约的,这样的成人世界的生存方式,扭曲着孩子思想的发展。我们总在埋怨人的素质是越来越低,我们总在埋怨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再也没有善良,再也没有纯朴,那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生存。

他看到有车停了下来,赶紧给司机递上烟,并且点上火,当他说想搭车时,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这是孩童世界的方式的又一次失败,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当他准备用武力的方式时,司机却很愉快地让他上车,并且对他非常的友好。这实际上是用行动在向他教会一种成人世界的生存方式。成人世界已经不会相信小孩子似的善良了,相信的是自己的实力,相信的是强大。孩童世界的理想化的方式得不到认可,有意无意间的粗暴方式却获得了成人的接纳,让孩子找到了成人世界的生活方式,暴力才是成人世界的潜规则。

其实作为这些小说的情节能给我们揭示一定的内容,但还没有荒诞性,也就是说矛盾性还不是那么的差距大,错位还是比较小的。

在汽车抛锚以后,司机自己也不能修好,来了几个人, “我”还是好心问他们,但没有想到他们什么都不管,就上去抢苹果。这就是一个强盗的方式,孩童世界的“我”肯定不能容忍,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下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我真想上去揍他一拳,也让他的鼻子挂起来。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 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的鼻子更精彩了。

自己的苹果被别人抢走了,不但不心疼不生气,反而这样若无其事,好像被抢的苹果不是自己的,甚至看到为了帮自己守苹果而被打了的“我”,而幸灾乐祸。

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一些孩子则去捡那些刚才被扔出去的箩筐。

“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人就是要寻找自己的快乐,但是他的快乐是在看到别人的遭受暴力中享受的,最后加入到抢劫的队伍中,连他的红书包都抢走了,更是在自己的抢劫行动中直接获得满足感和快乐。这就是作者的成人世界快乐原则。

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快乐,有的是物质的快乐,有的是精神的快乐;有的损害着别人的利益,只是自己一个人获得最大的利益,有的是损人不利己;但在这个不正常的社会里,暴力快乐才是每个人心目中快乐的本源。在一个本质是暴力的社会,唯一的存在方式只能是暴力,文明、礼仪、谦逊只能备受欺凌。就像在贪污成风的时代,一个人廉洁,他是无法在这样的时代生存的。

更为可怕的是,孩子走向了成人社会,用心感觉到的成人世界的生存规则是暴力,这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习惯就会演化成一种文化,文化就会成为一种潜规则,甚至明规则。满怀着美好梦想的“我”,十八岁出门远行,首先是理想的生活理念被打击得粉碎,天真善良的心被击得体无完肤,感到了世界的残酷,世界的恐怖,自己也要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就成为暴力思想的一员。

世界是有它生存的潜规则的,我们是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我们已经习惯化,但把这些思想放大进行详尽的审视,并预测它的发展,能使人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震撼惊醒。虽然我们看到可能是荒诞的,但荒诞中有其合理性,这就是伟大作家的深刻之处。

这就是这篇小说最为深刻的地方。

小说中还有几个情节更为荒谬,自己苹果被抢而无动于衷,反而加入到抢劫的队伍中;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这也是小说更为深刻的一面。抢劫者从抢劫中获得快乐,这就是狗咬人的新闻。但被抢劫者也从中获得了快感,这不就是人咬狗的新闻吗?施暴者的快乐是一种社会常态,受施者的快乐不能不引起人的思考,这明显是一种不合常规的矛盾。

被抢劫者对于强加给自己的暴力侵犯,毫无受虐的感觉,相反,却从中感到了快乐,这就是心理暗示,这就是文化习惯,人们只有在最强烈的刺激中才能感受到自己还活着。被损害者对孩子,也就是想着竭力帮助自己的人,不但没有感谢,反而加以侵害,并从中感到快乐,这就是成人世界的生存规律,也就是对孩童世界的规律的颠覆。这两种心理看起来是一种荒谬,实际上是把人性用了特殊的放大镜加以放大而已。

被施暴者,鼻子被打歪了,却没有一点痛苦感,这就更使人感到荒谬。其实我们经常就是这样,我们身上划破一点小皮,有一点小小的碰撞,我们就感到痛得要死要活,呼天抢地,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痛苦不已,念念不忘,整天纠结于此。但在人生的重大问题上,到底为什么活着,心灵的生活,性命交关的大事上,却是那么麻木不仁,感觉不到痛苦伤心难受,这也可能就是人们的近视性,也可能就是人就是物质的人,是贪图自我享受的人。美好的东西永远在遥远的地方,眼前的才是最重要的。人本身其实就是卑劣的。这才是人性的最为荒诞的地方。

悲剧让人在痛苦悲伤中思考,但这样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道德化、理想化的;戏剧让人在大笑中感到伤心、荒谬,看起来是一种逻辑的扭曲,实际上是一种未来的存在。没有痛苦的痛苦,其实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人的皮肉感受,已经成为人的精神的深度的麻木,再深一层,已经成为了人的文化惯性的痛苦。我们想一想作家的思想深刻程度,我们感到对这样的人生是一种失望,甚至已经是绝望。

作者有意地凸现刻画人性丑陋,表现人性恶,这就是严峻的社会现实,以无理荒谬的外部形式揭示了内部深层的世界发展可能趋势,这就是思想和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学校教育一直在强化着孩子的理想教育,也就是强化着统一的意识,但世界其实并不是统一的、真空的、理想的,世界是多变的、五彩纷呈的,甚至世界的本质是丑陋的、暴力的,并不是数理化的统一的公式、定理和推论,理想的世界经不起小小的现实的冲击,学校十年教育的结果,经不起一件小事的打击,孩子的思想会完全的改变。

按别人的要求思想去走路的,却走出了自己的路。毕竟这个公式化的世界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在维护者,虽然从心底里感到不愿意,这就是道德底线,他的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

虽然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是残酷的,人性是邪恶的,但被抢劫者、被损害者即就是遍体鳞伤,鼻子挂在脸上,心灵并没有被剥夺,心灵在痛苦中挣扎,在痛苦中觉醒。孩子的世界就是对成人的暴力世界进行反抗的世界,永远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就像孩子一心要找到一个旅馆,也就是人生的归宿的象征。但只能在汽车上度过,汽车就是漂泊的人生的象征。在没有刺激的社会,旅馆是温暖的家;在充满斗争的时代,汽车就是诗意的温暖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世界也就是“熵”的规律。世界的发展总是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的。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艰难贫穷困苦,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会遵守社会的道德底线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