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奉子成婚80后七成人结婚婚姻男女社会传统道德时评江财品报杂谈 |
分类: 品报时评 |
如今,新娘挺着大肚子上婚宴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儿,我们不妨简单的将“未婚同居”和“奉子成婚”理解成一对因果关系:当“未婚同居”的观念早在十年前就深入人心的时候,我们就得为风行于今天的“奉子成婚”现象作好心理准备。
从十年前流行的“未婚同居”到今天流行的“奉子成婚”,我们对这一对现象可以做多种现象解构,既可以将其解释为对传统婚姻道德的一种叫板,也可以认为这是性解放的一种外在形式,但无论作何解释,既然社会习惯了先前的“未婚同居”,就不得不适应后来出现的“奉子成婚”现象。
然而,适应并不等同于认同。笔者注意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在婚宴上,新娘挽着新郎的手逐个给客人敬酒的时候,接受“早生贵子”的祝福的往往是新郎,而被夸为“有本事”的也总是新郎。笔者不能理解的是,既然生孩子归于新娘,为什么“光荣”和赞美又总属于新郎?
笔者这样讲,并不是一味的钻牛角尖,而是想通过这种荒谬的现象说明,“奉子成婚”现象的深处总在受一种男权主义的色彩所支配。所谓“奉子成婚”,往往是女方在怀孕后,受传统的贞洁意识的影响,向男方妥协的产物,是无路可循的一种选择,而男方则有更多选择,选择结婚只是一种出于责任的选择,而在现实中,“奉子成婚”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怀孕女子的单方面吁求,在这种不对等的价值选择下,“奉子成婚”只是男权主义的一张“写真”。
结婚本是关乎男女双方的事情,现在却成了“怀孕”下的附属品,“奉子成婚”更多的是因为怀孕而不是爱情结婚,因为孩子而不是男女双方而结婚。“奉子成婚”这种在表面上看起来很开放的、反传统的一种结婚形式,在本质上,还是女方受传统的贞洁意识的支配下的产物。
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曾这样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种爱情观的核心是超脱男权主义和任何传统价值色彩的价值观,笔者以为只有这种相互尊重、平等承担责任的爱情观才是摆脱浮躁和狂欢的爱情观的正确选择,重构这种爱情观也是摆在当下婚姻观念前一大社会课题。
更多时事热评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