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bmiddle/50e3893bh9b22766b99f6&690
从主观上讲,我并不喜欢“雷神殿”这样的地名,因其会令我联想到电闪雷鸣、凶神恶煞等词汇。然而客观地说,“雷神殿”这样的地名,却能为老安康备份一些具有独特人文背景的存留。
关于雷神殿,我也是仅知其名其地,而未见过其殿。具体说,其位于今巴山路与金州路交会处的西北角。而对其建于何时、毁于何日,我概不能说出所以然来。
从辞意上看,雷神殿不外是奉祭雷神、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但若翻开相关资料,就会知道老安康的雷神殿,功用不仅如此,其竟然还是食品行业的“行帮庙”、清明时节“清明会”厉祭非正常死亡的孤魂之地。再后来,雷神殿还成了安康清明节的庙会所在。每年清明,殿前的戏楼上,传统二黄戏《火烧绵山》、《小寡妇上坟》等剧目会吸引无数民众驻足观看。这种将墓前祭扫与庙会踏青相结合的状况,其实正反映了山区人民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体现了安康人坚强、豁达的生命意识。
30年前,安康的新、旧两城均不大,而两城之间的地带,除了有两条马路(即今解放路、金州南路)相连接,和为数不多的单位、民宅外,大片的地方都是菜地,人们在心理上总觉得雷神殿远在郊外,且附近并无民生必需的去处,故少有光顾,谁能想到这里如今会成为安康城的繁华之地?
我的一位书友,其现在的住处正好在雷神殿的旧址上。曾经多次,我等同好聚于该友家中,饮酒、品茗、论道、挥毫,其氛围之轻松,全无庙堂所带给人们的那种肃穆。而朋友的常用印中,亦有一方“雷神殿”,其尝以此印做斋号印用之。故今特加声明,我刻此印,纯属为老安康文化留存之需,绝无侵犯朋友知识产权的用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