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选自网络并有修改,谢谢原作者)
孩子出现问题需慎重作出第一反应
文/串河平夫
本来是想缓一缓写这篇文章的,但最近有两位博友遇到了麻烦,所以就仓促写下此文,不周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案例一:有一位博友的女儿,最近一段时间迷上了动漫《名侦探柯南》,她感觉女儿学习没以前用心了。每次劝女儿去复习功课,她都会说:等一会,看完这一集就去。而真到学习时,她女儿就说感觉很累。做妈妈的这位博友现在为此非常着急。
案例二:博客圈子里有一位小男生,平时非常乖巧听话,长期在博客里坚持写日记。前几天,正好轮到老师以前课上规定的公共大扫除日子,到下课时间后,他就自觉地拿起扫帚来到了规定的地方,扫了起来。不料,这时有个大一点的男孩跑上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了他。小男生被打后,即委屈又不愿意对老师说清楚事情的经过,而家长去找老师了解情况时,老师第一句话就是:“我今天没有让他去扫地啊!”
以上两个案例看似根本没有联系,其实认真分析一下,还是有共性的地方:前者是因为孩子迷恋上动漫,而没有过去那样学习专心了,妈妈对此做出了第一反应,责怪、不高兴和着急。后者是班级学生被打,老师在没有弄清楚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做出了第一反应,首先想到的是推脱自己的责任,结果导致家长对此不能理解和气愤。
我们说,教育孩子的过程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互动的过程。因为孩子们尚处在身体和心理发育阶段,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与我们成年人是有差别的,一些在我们成年人接受起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们可并不这样认为。再说,孩子们还保持着天真烂漫的天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接受必要的知识,也就是我们说的,让孩子逐步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让孩子们放弃天性,逐步适应大人们较为机械刻板的世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长期的心力和情感付出,细心和耐心非常重要。
在案例一中,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每一位孩子都处于智力和心理成熟的过程中,不同的发育阶段都有其特点。孩子在一定时期内喜欢动漫是非常正常的,说实话我的女儿曾经就非常迷恋《名侦探柯南》,也是每次劝她学习就会回答:等一会,看完这一集就去学。结果一等就是半天。当时就连他们全班同学给她下评语时,都要用到“柯南”二字,大家可以想象我女儿沉迷于柯南到什么程度。即使现在,她也仍然会迷恋一些网络上的新鲜事物,好在我们女儿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被耽误。

看看同学们对我女儿的评语,就知道她沉迷于《名侦探柯南》有多深
孩子们对一些事物有好奇心都是非常正常的,一方面这是他们的天性,另一方面也是孩子们获得知识、扩大知识面的一条重要途径。所有做老师的都会鼓励孩子们在课外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掌握一些课外知识,我们做家长的又何必一看到孩子对课外知识有兴趣,心里第一反应就是感到紧张呢?
为了能够充分把握好孩子的学习、起居习惯,我建议家长们首先要学会做你孩子的好朋友,学会分享他们从知识海洋里捡拾收获的乐趣,不妨经常静下心来听听孩子们给我们讲讲他们自以为非常有趣的故事。
如果孩子过分分心于课外兴趣,我们做家长的当然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下去,但需要清楚的是,一种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改变一种心理倾向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办到的。这时,我们在让孩子明确知道了我们的态度立场后,更要向孩子表达我们对他(她)的理解和信任。要相信孩子会被我们感化的,请给他们一点时间。这个时间不会是一两天,恐怕也不是一两个星期,有的甚至需要好几个月或更长。
在案例二中,其实这事也非常简单,老师以前有了规定,学生也懂得自觉地按老师的规定去做,在这点上,老师没有错,孩子更应该表扬。问题是本来老师可以首先肯定孩子的良好行为,然后再让孩子将事情经过说清楚。如果是这位孩子在劳动过程中首先惹了事,那就要明确批评他。如果是那位大孩子欺负人,那么老师就要进一步把事情查清楚,给家长和小男孩一个合理的交代。而那位老师在没经过仔细的情况调查前提下就立即做出了错误的第一反应:为自己开脱责任,这就显得她教学经验非常不足,家长当然也会认为你不负责任。
如果一名老师习惯于在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立即想到推脱自己的责任,那么不仅于事无补,会遭到家长们背后的谴责鄙视,还会对孩子的心理构成严重的伤害。据那位小男孩的家长描述,她的孩子当时在老师面前一句话都不会说了,我看这可能就是孩子向老师反映情况的欲望被长时间压抑的结果。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说明,我们要给孩子表达个人观点或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我们家长或老师做出反应前一定要学会倾听,要学会理解孩子,做他们的好朋友。这样,孩子们就会更加乐意接受我们为他们做出的安排,而我们自己也会少犯很多不必要的错误。是不是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