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选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好孩子真的是夸出来的吗
文/串河平夫
中国传统上有句名言,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强调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必须要严,这样孩子将来才有出息。另外,教育上也有两句名言,叫做“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这句话强调的是做教师的对学生的管教也必须要严。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国传统上一直都推崇“严字当头”的教育理念。
最近一二十年来,国内有很多知名教育家开始向人们提倡激励教育理念,他们的典型口号就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此,有很多家长或教师并不十分认同。他们的理由也十分充足:大家看看,自从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们在家庭和学校里,哪个不是被精心呵护?有几人能受得了惩罚?他们得到的夸奖还少吗?再看看这些孩子的日常表现又如何呢?他们不懂得体贴父母,花钱大手大脚,相互攀比成风,家务活不会做,依赖性极强。再看看一些富二代们,有些人甚至连做人的起码道德都没有。以上这些现象难道不是被家长和教师们宠出来、夸出来的吗?
看来,以上两种教育观念截然对立,水火不容,似乎没有什么调和的余地。难道情况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教育其实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其中包括课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两个部分。社会知识里包含了如何做人的道理。比如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如同走在一条马路上,这条马路有方向,也有马路牙。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沿着这条马路不断向前,而不要走出马路牙,更不能走回头路。要做到这一点,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这些都是必要的教育手段。其中,批评和惩罚所能起到的最主要作用是教会孩子知道不要做什么,而表扬和奖励所能起到的最主要作用是教会孩子应该做什么。这两者都是教育目的的有机组成。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不同教育观念下培育出来的孩子,你就会发现,在以批评和惩罚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孩子往往遵规守矩,但缺乏积极开拓的精神。这可能也是造成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根源之一。而如果仅以表扬和奖励来教育孩子,则培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但自我意识较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因此,我们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要灵活运用好惩罚与奖励这两种手段。如此,才能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正确选择目标,并懂得遵守必要的规矩。
那么,以上道理如何才能正确而具体地用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呢?
我的看法,像孩子学习成绩如何,个人能力强弱等,这些都应该以鼓励表扬来促进提高,惩罚和批评往往会使孩子气馁,缺乏应有的自信。但是,如果孩子在个人品德、法纪、安全意识上出了问题,如不懂礼貌,不遵守纪律,没有道路安全意识,玩火和乱摸电门,或攀爬高处,等等,则必须给以适当的惩罚。现在反对打孩子,但批评和限制孩子欲望的满足还是被提倡的。所谓欲望满足,就是孩子必须懂得,只有遵守一定的规矩才能确保个人目的的实现。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样的惩罚要以保护孩子的学习自信心不受伤害,个人自尊心少受伤害为准。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形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那么可以将孩子的学习过程比作盲人赛跑。表扬就如同前方教练的哨音。没有哨音,盲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正确跑到终点。对于知识和阅历很浅的孩子来说,他们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盲人”。如果从这一点出发,表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向作用,应该是主要教育手段,惩罚则是确保成功的辅助手段。
代诗琦ALAN:永远是妈妈的好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