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8-05-12 17:49:32)
标签:

教育

杂谈

      科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结合平时听课及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给大家提一些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共同探讨。

一、科学问题方面

(1)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小学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不要变量太多。对于基础学科教育,我们要注意“不要以善小而不为”因为这正是基础所在。

(2)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科学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像学习生字词那样死记硬背,像学数学那样以逻辑推理为主,像学艺术那样强调夸张的想像力,都是极大的误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科学探究实践。因此,刻意设计很多现存的问题,或在活动前“逼”孩子们提出问题,是没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3)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就是没有目标,而没有目标的探究始终停留在感性知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总而言之,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科学问题,分清科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的区别;认识到提出科学问题是为了寻找一种解释,而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明确活动中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发现科学问题、回答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概念为目的的,并且注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围绕着所关心的科学问题或目标进行。要做到这一点,科学问题要具体,尺度要小且贴近学生的经验。实际上这也培养了学生对待问题的分析态度,而不是所谓的“综合”的、不求甚解的、“宏观”的态度。

二、 探究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具要有严密的结构

(2)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

(3)活动要有情景化的背景

(4)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

  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活动的经历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占优势,甚至在讨论中,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学生们的话也主要在活动后的研讨会中表达,是集体思想的精华。

(尽可能用专业术语,如:词义 物体与物质、结果与结论、实验与试验、发现与发明、证明与论明、综合与归纳与概括等。要讲究用词准确而不是生动。要讲究用词的客观性,而非情感性。 不用拟人化等幼稚的语言)

(5)要进行水到渠成的小结。探究是有目的的行动,学生在尝试性地观察、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核实、解释后,而且往往在有许多矛盾的情况下,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概括和整理,这就是小结

(要用学生的话进行总结 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与评价,要对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要给出建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正确答案,要适当地注意将科学性质的认识融进小节中,使学生得到科学态度上的熏陶小结要简短、清楚)

观察和实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是观察和实验。

(1)小学中低年级的科学课,应该是多进行观察,少进行解释。特别是三年级的孩子,是难以进行没有足够观察活动基础的科学解释,进行正确的观察与记录,应该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或活动后的讨论中应多问“证据呢?”“根据呢?”而少问“为什么?”

(2)整个教学活动要逻辑简明

不要夸大发散思维的作用。如果一节课充满了发散型思维的语言、问题、活动设计,则很难说是一节典型的科学课,至少不是成功的科学课。

(3)让学生从学会区分什么是科学的解释,什么是任意解释、强词夺理,对培养严谨的学风和理性的态度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科学离不开逻辑,但对逻辑思维的系统的训练主要是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不是科学课,科学课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证据,怎样获得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