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调查的技术与方法(查)
(2009-12-15 16:18:03)
标签:
湿地生态调查技术杂谈 |
分类: 河流湿地 |
一、湿地的定义和分类标准
1.湿地的定义
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2.湿地分类标准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湿地公约》分类系统,《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将全国湿地划分为5大类28种类型,各种类型及其划分标准如下:
Ⅰ、近海及海岸湿地(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及其沿岸海水浸湿地带):
Ⅰ1
Ⅰ2
Ⅰ3
Ⅰ4
Ⅰ5
Ⅰ6
Ⅰ7
Ⅰ8
Ⅰ9
Ⅰ10
Ⅰ11
Ⅰ12
Ⅱ、河流湿地(本次调查仅限于河床(枯水河槽)平均宽度≥10米,面积大于100hm2的全国主要水系的四级以上支流)
Ⅱ1
Ⅱ2
Ⅱ3
Ⅲ、
Ⅲ1
Ⅲ2
Ⅲ3
Ⅲ4
Ⅳ、
Ⅳ1
Ⅳ2
Ⅳ3
Ⅳ4
Ⅳ5
Ⅳ6
Ⅳ7
Ⅳ8
Ⅴ、
Ⅴ1
二、湿地自然状况调查
1.湿地面积调查
在充分考虑湿地近期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以往资料调查湿地面积。如有近期的可利用遥感资料,可从遥感资料中量测获得。
2.湿地类型调查
湿地类型根据上面讲述的湿地分类标准进行调查,共分为5大类、28小类。
3.湿地地貌调查
以湿地区内的主体地貌作为湿地地貌类型,大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等,并加以特征描述。
4.湿地气候调查
收集气候资料,包括从气象台(站)、有关《农业气候区划》等资料中收集调查湿地气候环境资料。调查的主要项目包括: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10℃年积温(10年平均)、年平均降水量(10年平均)、年平均日照时数(10年平均)、年蒸发量(10年平均)。
5.水文调查
内陆湿地调查以下水质特征:pH值、透明度、溶解性固体总量及水化学类型、平均水位。除此之外,各类湿地还要调查以下水文特征:
(1)河流:河网级别、河长、年平均流量(10年平均)、流域面积;
(2)湖泊:水位(平水位、丰水位、枯水位)、面积(丰水面积、平水面积、枯水面积)、蓄水量、最大深度、平均深度;
(3)沼泽:地表积水性质、积水深度、积水时间(日)、泥炭厚度、潜水位、最大面积、最小面积;
(4)近海及海岸湿地:潮汐类型(全日潮、半日潮、混合潮)、平均高潮位、平均低潮位、平均宽度。
6.湿地土壤调查
以收集资料或野外土壤剖面调查的形式调查湿地土壤类型。湿地土壤类型包括:沼泽土、草甸土、白浆土、盐土、碱土、泥炭土、水稻土(水稻田)。
三、湿地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1.湿地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在湿地生境中生存的脊椎动物和该湿地内占优势或数量很大的某些无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以及贝类、虾类等。其中水鸟应查清其种类、数量和迁徙情况,其它各类则以种类调查为主。
2.湿地野生动物野外调查分为常规调查和专项调查。
3.调查季节
水鸟数量调查分繁殖季和越冬季两次进行。繁殖季一般为每年的5-7月,越冬季为12月至第二年的2月。迁徙情况调查主要在春、秋鸟类迁徙季节进行。
兽类调查主要在冬季,与冬季鸟类调查同时进行。在繁殖季节对鸟类进行数量调查时,也应兼顾对兽类的调查。
两栖和爬行类调查时间为夏季和秋季入蛰前,应尽量与湿地鸟类繁殖季节的调查时间相吻合。鱼类调查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可全年进行。
4.水鸟数量调查方法
水鸟数量调查方法采用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通过直接计数而得到调查区域中水鸟绝对数量的调查方法。适用于越冬水鸟及调查区域较小、便于计数的繁殖群体的数量统计。
记录对象:以记录动物实体为主,在繁殖季节还可记录鸟巢数,再转换成种群数量(一般每一鸟巢应视为一对鸟)。
计数可借助于单筒或双筒望远镜进行。如果群体数量极大,或群体处于飞行、取食、行走等运动状态时,可以5、10、20、50、100等为计数单元来估计群体的数量。
春、秋季候鸟迁徙季节的调查以种类调查为主,记录水鸟迁来时间、高峰期、居留型、居留期、停歇时间、迁离时间以及主要停留(歇)地等。
5.兽类调查方法
兽类以调查现有种类为主,可采用野外踏查、走访和利用近期的野生动物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记录到种和亚种。数量状况可采用常见、可见、罕见三个等级进行估测,或直接计数。
6.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两栖、爬行动物以调查现有种类为主,可采用野外踏查、走访和利用近期的野生动物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记录到种和亚种。数量状况可采用常见、可见、罕见三个等级进行估测。
野外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即通过计数在设定的样方中所见到的动物实体,然后通过频度分析来推算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7.鱼类调查
鱼类调查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主要查清湿地中现存的经济鱼种类、珍稀濒危鱼种类及近年来的经济鱼捕获量。
8.影响动物生存的因子调查
在进行动物野外调查的同时,应查清对湿地动物生存构成威胁的主要因子(自然的、社会的),并据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湿地植被调查
1.湿地植被调查内容:
(1)湿地植被的面积与分布;
(2)湿地植物种类。列出植物名录,指出各级保护物种如特有种、罕见种、濒危种、对环境有指示意义的指示种;
(3)湿地植被类型。以群丛为基本单位调查,指出群落的优势种、共建种、伴生种等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特点;
(4)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
2.湿地植被面积与分布调查方法
利用卫星影像、航空相片、地形图等资料,结合野外勘察,确定湿地植被的面积和分布情况,并在湿地平面图上加以标识。
3.湿地植物种类调查
(1)调查地点:
(2)物候期选择:
调查时要选择植物开花或结实的时期,分不同季节进行调查,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资料和典型的标本。由于全国各地气候差异悬殊,各湿地区应根据本地气候和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具体确定最佳调查时期。
(3)调查方法:
等等。
4.植被类型调查
(1)已有植被类型调查资料的湿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料,进行野外核实,确定湿地现有植被类型;
(2)有卫星影像、航空相片资料的湿地,通过判读解译,结合地形图和野外调查,确定植被类型;
(3)无上述资料的湿地,要进行野外调查,确定植被类型;
5.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1)群落样地设置
(2)群落生境调查:
记录样地的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土壤类型、水文状况(积水状况、淡水或咸水等),填写湿地植物群落样地调查表。
(3)群落的属性标志调查:种类组成、分层结构、物候期、生活力。
(4)群落的数量标志调查:
乔木层要求调查多度、密度、高度、郁闭度。灌木层和草本层要求调查多度、高度、盖度、频度,计算总优势度。
6.湿地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调查:
以现有资料为主。充分搜集以往研究成果、文献,结合访问、调查,了解湿地植被利用和受破坏情况。
五、湿地周边状况及利用保护调查
1.湿地周边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通过查阅有关统计资料,记录湿地周边地区的市(县、区)名称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面积、人口、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主要产业。
2.破坏和受威胁状况调查
以实地调查和资料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湿地的破坏和受威胁情况,重点查清对湿地产生威胁的因子、作用时间、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已有危害及潜在威胁。主要威胁因子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围垦、水土流失、污染、过度渔猎、水源补给不足、盐碱化、外来物种入侵、沙化等。
3.保护状况
查清并记录历史上(从六十年代开始)及现在和将要采取的湿地保护行动(包括规章条例的制定与实施)的起止时间、主要目的、主要措施及主要成果。
4.科研状况
通过调研,记录在湿地区进行过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活动情况,包括科研活动名称、起止时间、主持与参加单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