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教育要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012-07-06 15:34:18)
标签:

家庭教育

孩子身心

燕无风雨

育儿

分类: 家庭教育

http://s13/middle/50e0f45chc4245d75b78c&690

家庭教育要顺应孩子

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002523,由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家长们的极大关注,有网友将其称为“幼儿园国标”。教育部指出,《指南》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养育态度,保障幼儿获得基本的学习经验。《指南》一出,关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再次成为焦点。相对于只关心孩子在学习、认知上的能力,《指南》更加关注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由《指南》的颁发自然联想到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生命的成长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就像植物一样,春天播种,夏天成长,秋天才能收获。每个阶段有有其不同的特点,如果为了秋天能收回更大更好的果实而吧植物的生长期提前,后果可想而知。

教育不应强求,不能硬造,不能拔苗助长,应顺其自然。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定的程序,它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超前教育、催早熟的教育不对,放慢的教育亦不对。适度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速度。这个速度是大自然安排的,它是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之一,违背了它就是违背了客观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就办不好事,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反抗和惩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孩子身体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孩子行动能力的发展中,开始由翻身、坐、站、再发展到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出现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再如,孩子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法则。0-3岁的孩子是靠直观的动作思维来引导自己的活动,4岁则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5-6岁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如果孩子上小学较早,他的抽象思维还非常弱,那么学起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数学就费劲得多。

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孩子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正因为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才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道德水平的发展,以及身体的锻炼,都应注意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先生种树贵在得树之天性,让树的本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有鉴于此,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顺其天性,不害其长,不抑其实,不要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和伤害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按自然规律健康成长。如果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潜力不了解,只顾按照家长的主观愿望去规划孩子,那就是不尊重生命;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成长顺序,超前发展,强行塑造,没等孩子学会走就想让他跑,那就是摧残生命!

                                                   刘燕芳

2002年5月23日,由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家长们的极大关注,有网友将其称为“幼儿园国标”。教育部指出,《指南》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养育态度,保障幼儿获得基本的学习经验。《指南》一出,关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再次成为焦点。相对于只关心孩子在学习、认知上的能力,《指南》更加关注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由《指南》的颁发自然联想到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生命的成长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就像植物一样,春天播种,夏天成长,秋天才能收获。每个阶段有有其不同的特点,如果为了秋天能收回更大更好的果实而吧植物的生长期提前,后果可想而知。

教育不应强求,不能硬造,不能拔苗助长,应顺其自然。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定的程序,它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超前教育、催早熟的教育不对,放慢的教育亦不对。适度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速度。这个速度是大自然安排的,它是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之一,违背了它就是违背了客观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就办不好事,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反抗和惩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孩子身体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孩子行动能力的发展中,开始由翻身、坐、站、再发展到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出现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再如,孩子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法则。0-3岁的孩子是靠直观的动作思维来引导自己的活动,4岁则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5-6岁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如果孩子上小学较早,他的抽象思维还非常弱,那么学起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数学就费劲得多。

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孩子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正因为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才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道德水平的发展,以及身体的锻炼,都应注意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郭先生种树贵在得树之天性,让树的本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有鉴于此,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顺其天性,不害其长,不抑其实,不要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和伤害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按自然规律健康成长。如果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潜力不了解,只顾按照家长的主观愿望去规划孩子,那就是不尊重生命;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成长顺序,超前发展,强行塑造,没等孩子学会走就想让他跑,那就是摧残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