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手记26
前不久我参加一次国际学生交流会议,会上听了一些国外机构介绍发达国家家庭教育的情况,希望中国的家长好好看一看。
美国人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瑞士人鼓励孩子去打工。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着力培养孩子的自食其力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因为瑞士有讲英语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掌握了这些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
德国人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德国的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日本人教孩子“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而我们绝大多数中国家长在做些什么呢?
昨天我到一培训机构办事,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一位妈妈把自己女儿送到该培训机构,一切手续都由妈妈办理。结束后妈妈不停地叮嘱女儿:“中午你放学时我来接你。你十一点半站在大门右边。”这时女儿的同伴提醒她:“出门右拐二百米不就是你家了吗?”这位女儿拍了一下脑袋:“哎呀,我真是搞晕了,原来离我家这么近!”这时那位妈妈还在叮嘱:“到时我来接你呀,我的车就停在这里。”女儿说:“妈妈,这么近我自己可以回,你不用来接了。”可是妈妈不听女儿的,“你一定要等我来接你”。孩子被说急了,“我不用你接,你滚!”女儿如此不礼貌,妈妈脸上的表情一点都没变,就像没听到一样,嘴里还在唠叨“我来接你。”
办事回来后我和校长聊天时提到上午看到的一幕,校长说不奇怪啊,每次学生军训结束从部队返校,学校里早已挤着在等待的家长。看到校车开进校园,家长拼命往车子方向跑,我们拦也拦不住。车子还没停稳,家长就冲向车门,接着大声喊叫自己孩子的名字,挤上车后抢着帮孩子拎包。
哎,真的搞不清中国的父母是怎么想的?孩子能做的事为什么不让孩子做呢?难道你能一辈子陪在孩子身边吗?
中国的父母不要再包办代替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