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周日我们三位大学同学都带上家人到莫愁湖公园玩。在公园转了一圈,看了不少美景,后来带孩子到儿童乐园玩。孩子觉得“水中漫步”挺好玩的,徐同学就去买了三张票。可是当其中两位小朋友准备进自己的大球里时,小朋友小忆说她以前玩过,今天不想玩了。小忆爸妈连忙责备孩子。小忆爸爸说:“怎么能不玩呢?票都买了。”小忆妈妈说:“人家姐姐弟弟都准备玩,怎么就是你不听话?”小忆站在那噘着嘴巴,一声也不吭。这时我拉着小忆的手对她说:“小忆,跟阿姨过来。”我指着地上的三个大球问:“这三个球,你喜欢哪个颜色呀?”小忆说:“我喜欢黄色。”我连忙催促小忆:“好,那你快点到你喜欢的黄球里吧!”小忆乖乖地到黄球里了。后来我和小忆爸妈交流我成功劝说的秘密。关键是给了她选择的机会,虽然给她选择的范围是我给她划定的,但是她觉得自己被尊重了。
记得有一位幼儿园的特级教师说,她是这样获得孩子们的信任和友谊的:我从来不用命令的口气告诉孩子们该吃饭了、该睡觉了、该干什么了。我总是在吃饭的时候笑着问他们:“吃饭前应该怎么样?”“洗手!”于是,洗完手的孩子们,就会高高兴兴地围坐桌前等着开饭。而在午睡时会问:“小朋友自己脱衣服,还是老师帮你们脱衣服啊?”“自己脱!”于是,脱了衣服的孩子们,就像小泥鳅一样钻进自己的被窝。再任性的孩子,也从来不会和我对着干。因为,我还了他们选择的权利。
有些家长只会命令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不会顾及他们想不想这样做。孩子就把他们当敌人看。儿童心理学家称,这一现象叫“情感对峙”。而正是这种情感对峙,是造成教育困难或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
当然让孩子选择,也要讲究艺术。家长要根据你想要达成的目标给孩子选择的范围。例如,如果孩子不太累,你希望孩子晚上练琴,不要问孩子:“你今晚练还是不练呢?”这样问有一半可能说不练。你可以这样问:“你是吃饭前练呢还是吃饭后练?”这就把孩子引导到思考什么时间练,而不是练还是不练的问题。孩子回答不练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要使教育有效,使孩子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来自家长的教导,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仅仅是在成人划定的小小的范围内给孩子一点小小的权力,孩子们也会非常地开心,觉得自己被尊重了,自己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尽管有时这个选择只有两个选项“对还是不对”,也比我们以命令的口气说“这是对的”或“这是错的”有用得多。不信,你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