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堂教学实录(《小学教学》封面人物专辑文章)
(2015-04-06 19:12:5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课前研究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会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是真正会了吗?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困难?怎样帮助孩子跨越学习中的障碍?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我通过问卷、访谈、纸笔测试等方式进行课堂前测,结果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已经会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而且大部分学生选择用“通分”的方法,很少有学生选择“分数化小数”、画图或折纸的方法,但对于通分的必要性难以理解;学生在计算中还不能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计算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需要不断加强计算技能的训练;一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需要借助于图形直观来理解算理。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开启思想——“不知不觉中开始”
1、教师逐一出示下面的口算题,引导学生口算出结果。
二、 尝试探究、学习新课——“不露痕迹中理解”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例:有一块长方形的试验田:
(1)其中的1/2种黄瓜。
(2)其中的1/4种番茄。
(3)其中的1/8种萝卜。
请学生读题,说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
教师隐去文字,用图形来替代。
请学生读图。
……
2、尝试探究,交流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1/2+1/4这题,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
计算下面各题,得到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潜移默化中掌握”
1、基本练习:
( 1)、通分。
5/6和3/10
(2)、约分
10/25
2、 “练一练”。
学生先估计,再独立练习练习和验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2、探究练习。
(1)先口算,再发现规律。
1/2+1/3=
1/2-1/3=
(2)、思考:(
师:怎样才能将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写出来呢?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生: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呢?
生:先写11写成两个数相加的形式,再将其中不是最简的分数约分。
3、拓展练习
师:(学生观察例题对应的情境图)黄瓜、番茄、萝卜、辣椒的种植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连加算式后尝试计算。
师:谁有更简便的方法?
生:1-1/16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整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就可以了。
师:你真会思考,借助于图形,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春风化雨中提升”
1、反思回顾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2、欣赏史实,提升素养。
师:通过努力,我们学会了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表示和应用分数的呢?请大家看屏幕。
课件播放:古埃及的分数运算是十分繁琐的,它们习惯于把分数写成分子是1的分数,如果遇到分子不是1的分数,就把它表示成几个分子是1的分数之和的形式。受古埃及的影响,欧洲人对分数计算的繁琐望而生畏。7世纪时,欧洲有个数学家解决了一道8个分数相加的计算题,这件事竟被看成是一件出色的成果。在德国,人们用一条谚语——“掉进分数里”来形容一个人所处的困境。
注:本文发表于《小学教学》(数学版)2015年第4期“人物聚焦”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