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手拉手——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分析
(2010-02-19 16:31:25)
标签:
教学工作 |
分类: 教学工作 |
第一单元手拉手
知识技能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够运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1、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手拉手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摆一摆,数一数”,体会一千是多少,一万是多少。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实物感受大数的意义,避免抛开教材提供的情境,单纯地进行读数、写数训练。
2、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学习新知识。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及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大的飞跃。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并结合情境感受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进而借助千以内的数想万以内的数,建立较大数的概念。
3、注重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千和万是比较大的计数单位,生活中比较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教学时,教学要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百位、千位、万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计数单位“百”、“千”“万”的意义,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4、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
为发展学生的数感,本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估计物品的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策略的多样性。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进不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5、提倡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通过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