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比较——教学反思
(2008-10-20 15:55:43)
标签:
教学反思 |
分类: 教学反思 |
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分类与比较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把这一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在讲《分类》这节课时,我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帮爸爸、妈妈整理衣服了吗?你是怎样帮他们整理的?或者你看他们是怎样整理的?”这一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但更多的是产生了“咦?这也是数学吗?”这样一个疑问。
在《比较》一课的教学中,我又问学生:“你在帮妈妈整理衣服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有的说,“我发现妈妈的衣服特多。”有的说,“我发现冬天的衣服比夏天的衣服沉”……我又问:“你怎么知道妈妈的衣服多呢?”有个孩子接着说“因为妈妈爱漂亮,经常买衣服,所以妈妈的衣服特别多。”“你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妈妈的衣服就多?”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些情景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孩子们生活的距离,让他们惊喜地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积累了不竭的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他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与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分类》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分类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现在我们能不能把我们每天用的铅笔来分一分类?要求四个人一个小组把铅笔放到一起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动手实践,不一会儿就分好了,有的说是按用过的和没用过的分组,有的说是按有橡皮头和没有橡皮头分的,有的说是按牌子分的……,因为铅笔是小学生最熟悉的学习用品,这样在不停的分一分、说一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