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难忘的送课下乡经历

(2012-10-11 14:15:03)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科动态

一次难忘的送课下乡经历

                                                武昌中华路小学  王彦群

    今年3月,我非常荣幸地作为小学品德学科的骨干教师被选派参加武汉市教科院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为上好这节下乡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那段时间虽然很忙碌,但收获颇丰,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珍惜

    对市、区教研员及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样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我内心充满感谢,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作为一名名校的老师,我深知本次活动意义重大,要用实际行动加强城乡之间的教学沟通,为农村教师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尽绵薄之力。接到任务后,学校的领导和办公室的老师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本次,我上的是鄂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下册中的《瞧我多精神》一课,虽然此课曾在2010年湖北省思品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但因授课的地点和上课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我仍没有放松要求,决定要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基于对农村学校的特点和乡下孩子学情认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教学设计,认真上试教课,虚心听取同学科的夏校长、柳老师的指导意见,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提升教学水平。

感受之二:责任

    临上课的前一天,市教科院的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员孙老师打电话告知:因乡下学校条件艰苦,可能没有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做好上一节平实的品德课的准备。说实话,听到此消息后,我的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因为,在《瞧我多精神》一课中,为了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形象感知‘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正确的姿势,感受正确的坐、立、走姿势能展现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课前,我拍摄了生活中交通警察、博物馆的讲解员、新闻主持人等一些不同职业的人坐、立、走的优美姿势,下载了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中的军人风采等视频内容。这些形象、生动的资源,能活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提高课堂实效,为课堂增色不少。面对情况的变化,夏校长与我共同分析上课的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积极请示校领导,决定自带投影、电脑,做好一些准备,力求上出最好的效果、展示最佳水平。

    此次送课的目的地是江夏区贺站小学,路途遥远,为不迟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多钟,天还未亮时,我就起床了,穿上精心挑选的活泼而大方得体的职业装出门了。在和夏校长、市教研院的领导、市教研员孙老师及其他学校送课的老师碰面后,我们一起登车出发,历时三个多小时,我们的车才到贺站小学。路途中,市教研室的领导、教研员孙老师及夏校长声声关切地问候、嘱咐让我感动,更下定决心用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上好这节课,不辜负领导、老师对我的殷切期望。

感受三:感动

    一走进贺站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校舍,被绿荫环绕的简陋平房,贺站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早已恭候多时,从他们声声关切地问候中,我们感受到贺站小学领导、老师的真诚和好客。

    走进一年级学生教室,我开始动手接投影、电脑、屏幕。一年级的孩子们纷纷围在身旁,好奇的围观,唧唧喳喳地说着令我开心不已的话:“老师,今天我们要看电影了吗!”、“老师,这些是什么东西呀?您要给我们看些什么呀?”、抬头向外瞧,窗外、教室门口还挤满了其他班的孩子,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中闪现的是求知的欲望,这些淳朴、可爱的下乡孩子以特殊的方式迎接着我的到来。课前,为拉近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进行了风趣的自我介绍,随后激励孩子们大胆、自信的介绍自己,孩子们刚开始还是怯生生的不敢发言,到后来有几个竟然主动地走上讲台,争先恐后的抢着发言,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了,师生之间多了几分默契。上课铃响了,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领导、老师,我似乎感觉到身上有股神奇的力量让我充满激情地讲述,积极参与到与学生的互动中。看到一次次发问后,孩子们如雨后春笋般举起的小手,听到一声声充满童趣的稚嫩的话语时,课堂的氛围日益热烈而浓厚。下课了,孩子们纷纷围在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喜欢你。”“老师,什么时候再来给我们上课。”这些朴实可爱的乡下孩子深深打动了我!

    更令我感动的是那里的教师,艰苦的生活、教学条件并没阻挡住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听说有的老师住得很远,不同区域的村小教师们都克服了重重困难赶到这里听课,看着那些满头银发的老教师、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江夏区教育局的领导们在听课过程中认真地记录、思考的情景,我被他们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所感染。在课后的互动交流研讨活动中,我结合这节课介绍了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与方法,听课教师们发言踊跃,纷纷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迷惘。敞开心扉、各抒己见的互动交流活动,让理念相撞,方法互碰,让教学研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临别时,一位听课的老教师拉着我的手对我发出这样的感叹:“这节品德与生活课,朴实而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老师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跟平时贴得近,我觉得用得上,也学得来,这样的课就是我们心中的好课。”我深知,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不断地完善、改进,但领导、老师们给我的高度赞誉和评价将永远激励、指引我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摸索、努力、前进……直到今天,我的眼前还不时地回忆当时的场景:当我跨进校园,面对窄小的教室,面对孩子们坐的长条凳,面对孩子们的质朴,纯真的脸庞,我的心震撼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十一的乡村
后一篇:重游武当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