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说李白可作外交大使?

(2012-02-03 09:24:36)
标签:

杂谈

分类: 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杂文

李白有志于出入仕途,积极用世,以他的才华,当一个大唐朝外交部长绰绰有余,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李白具有从事外交工作的才干、能力和资本。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一文,记载李白一封国书吓退番使帝国的故事。李白在国书中写道:“大唐开元皇帝,诏渝渤海可毒,向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本翰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颔利背盟而被擒,弄赞铸鹅而纳誓;新罗奏织锦之颂,天竺致能言之鸟,波斯献捕鼠之蛇,拂蒜进曳马之狗;白鹦鹉来自坷陵,夜光珠贡于林邑;骨利于有名马之纳,泥婆罗有良醉之献。无非畏威怀德,买静求安。高丽拒命,天讨再加,传世九百,一朝殆灭,岂非边天之咎徽,衡大之明鉴与!况尔海外小邦,高丽附国,比之中国,不过一郡,士马刍粮,万分不及。若螳怒是逞,鹅骄不逊,天兵一下,千里流血,君同频利之俘,国为高丽之续。方今圣度汪洋,恕尔狂悻,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诛俗,为四夷笑。尔其三思哉!故谕。 ”最后番使归至本国,与国王述之,国王看了国书,大惊,与国人商议,天朝有神仙赞助,如何敌得。写了降表,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在这篇小说中,李白扬眉吐气,慷慨陈词,洋洋洒洒吓蛮书,吓退了小国的对大唐天朝的挑衅。虽是一篇文学作品,有虚构夸张的成分,但这篇吓蛮书气韵豪壮,居高临下,器宇轩昂,兼之文采斐然,入情入理,的确深得李白文风遗韵。这是不是冯梦龙自己虚构的一篇文章呢?其中高力士、杨国忠的卑躬屈膝,李白的趾高气扬,凌空高蹈,是否真有其事呢?小说自是小说,古人已做古百年,你怎么编排就怎么编排,他绝不会从棺材里钻出来,修正你哪一点说的对不对,哪一点与历史真实不相符。但毫无疑问,冯梦龙是爱才惜才的,他把自己的爱憎,融入到作品中,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夸张。但这种事,也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李白出身碎叶,博学多才,并且他阅历广泛,漫游期间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因此要比朝堂之上的群臣眼界开阔,说不定还真的精通数国外语。精通外语只是从事外交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贺知章把他引荐到朝廷,并非只是因为他认得蛮文,而是因为他更精于辞命。
    辞命就是外交智慧的语言化表露。我国外交史上,不乏这样的外交天才,出使外国不辱君命,出色地完成外交任务。如《晏子使楚》一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其一: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迎接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其二: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派遣你作使者”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连在一起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肩挨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主张规矩,那些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不贤、没有德才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其三: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坐席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机智、聪明、灵活、巧妙的思维方式,不辱使命、针锋相对的斗争策略,不但没有激怒楚王,而且让楚王也不得不对眼前这个对手的智商刮目相看,看似斗嘴,却抢占了外交争端的先机和优势。如果被人家弄得张口结舌、难堪狼狈,无疑会招致敌国的讥笑嘲讽,又何谈取得积极的外交成果。李白在词锋上丝毫不亚于晏子,据说:二猿落如深山中,小猴子怎敢对锯(句) 一马陷入污泥里,老畜生怎敢出蹄(题),这一对联,说的是李林甫监考,看不起李白的倨傲,出了这样一个上联,李白毫不示弱,立刻针锋相对,予以还击。李白为人豪爽,社交活跃,有很多好朋友。如果不是凭借着这些朋友,几十年游历四方,又哪里找到遮风避雨之所?社交是需要良好口才的,广泛的社交活动,锻炼了李白的口才。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草根,李白都能和他们结下一定的友谊。跟贺知章忘年之交,与杜甫情同手足,一曲赠汪伦千年传唱,高适、孟浩然之流是他的好友,就连流放夜郎,人生跌至最低谷,仍有那么多文人学士给他饯行。郭子仪救他于水火,李阳冰养他于暮年,李白呼朋引伴皆能得到回应。这种本事是从事外交的优势。李白器宇轩昂,姿容俊秀,英风飒飒,谈吐高雅不俗,气势恢宏,作为外交大使,足可以彰显大唐风韵。从吓蛮书中可以看到一种外交智慧,首先说你们跟我们斗,就好比以卵击石,蛇冒龙威,高下自分;其次说大国实力,将勇卒精,甲坚兵锐;再次说周边蛮夷之国对待大唐的态度,岁岁称臣,年年进贡,奇珍异宝,不胜枚举;其四说挑衅天朝所招致的后果,流血漂橹,伏尸百万,国破王囚;其五说我王仁厚,宽宥狂狷;最后,告诫其三思后行,考虑后果。如此层次分明,言简意深,气势夺人,如何不惊出一身冷汗。在李白文中,你找不到卑躬屈膝,有的是大唐雄风,豪气干云,显示了李白在外交辞令上的风度与卓识,不动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古人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攻。把外交策略外交智慧,放在首位,可见李白的确为大唐社稷立下了功劳。我想,用他来答记者问,他也绝不会说出:你敢造反,大唐就敢灭了你,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之类的话。
其次,李白具有从事外交工作的志向。李白希望建功立业,“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以李白的实力如果不是他仗义疏财,与一帮朋友胡吃海喝,当一个富足的田舍翁,平平安安、舒舒服服过一生,一点问题全没有。他奔走与豪门之间,没有见面礼不行,朋友相聚,李白不会吃蹭饭,肯定主动买单。“五花马、千金裘,忽而去来换美酒,与君同销万古愁。”李白不是不知道理财,他先后购买过一些田产,并且搞多种经营,有人说他是搞有色金属的,如采铜、炼铅,但他开酒楼却是千真万确的。不过看来他的营生大多资产不良,最后都破产了。这从他暮年依靠族叔,在当涂做县令的李阳冰可以推测。所有的这些东西,他都没搁在心上,很上心地经营,常让人代管。他的心思是建功立业,价值实现。鲁仲连是他欣赏的一个人物,“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在李白的诗文中,歌颂鲁仲连的诗歌占了极大的分量。
    鲁仲连(约前305年~前245年)战国时名士。亦称鲁连。今茌平人。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7年后(前250年),燕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在思想方面,鲁仲连是一个融汇贯通、多元并存的综合体,是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所结出的硕果和奇果。在他的身上,有纵横家的影子,但他的爱国主义立场,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作风,又与苏秦、张仪背信弃义、贪图富贵截然相反;他受名家辩士辩术的熏染,而又能跳出“为辩而辩”的泥沼,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他有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但他的“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平民参政意识和彻底摒弃富贵金钱的高土作风又与孔孟之道决不苟同;他受墨家影响,有很明显的“兼爱”、“非攻”行为,但行动又远比墨家大气、积极;他隐居海上,有道家遁世之风,但鲁仲连故居所在地又不完全归隐,决不肯老死山林,常常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积极行动。在人品方面,鲁仲连的爱国爱民、排患解难、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感奋;在辩术方面,鲁仲连善用譬喻,善于举例,善于分析形势和说话人心理,语言环环相扣,逻辑缜密,给我们留下了很珍贵的语言财富。可以这样说,深遂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智慧,组成了一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鲁仲连。也可以说鲁仲连是李白的人生坐标,精神偶像,有了这种志愿和追求,大唐的确应该对诗人李白保持一份宽容大度,给他提供一个展示才干的外交舞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