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原来是这样虚构历史的
(2011-06-04 18:39: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走笔文坛冷眼旁观:文论 |
《三国志》作为一部史书,是集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笔者以为它是继《史记》以后,又一可观可叹的人物传记体史学名著。而《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同样是集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的经典作品,他所创造的艺术高峰迄今也鲜有与其比肩者。
史书必须严谨的遵循历史真实,不应进行假设、虚构等个人创造,史家对于历史只有收集、整理的权利,应本着实事求是、忠于历史的原则,编纂成书,而不应带着个人观点和偏见对历史事实进行肆意的歪曲。当然,客观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史家不可能严格做到这一点,比如在《清史稿》中,对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作者就以明显地带有政治歧视的口吻,对农民领袖们进行了大肆诬蔑和丑化,这从行文的称谓中,动辄冠之于“贼”、“贼兵”等就不难看出。《三国志》应该说在陈述历史方面基本不存在歪曲、虚构的问题,是可信的。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一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商业化运作的印记,首先,它来自于民间,许多故事是经过了话本艺人的虚构、修饰与完善,话本艺人受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对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等,进行了迎合大众口味、适应政治土壤的改造。他们应该有这个权利,因为历史呈现给人类的只是一个个结局,至于如何产生的这个结局,史家没写,他也未必清楚。如果拘泥于历史陈述,缩手缩脚,畏首畏尾,不通过合理的虚构、想象和联想(当然这种想象搀和着作者的政治立场),历史就只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它就不可能成为一部生气贯注,一环紧似一环,具有很强因果关联和逻辑性的文学作品。
在这个方面,《三国演义》就为后世留下了很好的范本。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招亲这场戏,起因是周瑜打算讨要荆州,于是就设了一个美人计,想把刘备诓骗到吴国,作为人质,做人地交易。因此,就上奏吴主孙权,假托以吴主孙权之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诓其过江相亲。诸葛亮识破其计,但仍坚决支持刘备过江,刘备心存狐疑。临行前,诸葛亮交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嘱其在陷入无望绝境时一一打开,三个计策分别是:过江以后,吹吹打打大造声势,传至街头巷尾,让人人都知道孙刘结亲之事。然后,拜见乔国老,并向其行贿,央求其从中周旋。在成亲之后,刘备陷于温柔富贵乡不能自拔之际,赵云以紧急军情为由,求见刘备,进行提醒、劝其回到荆州。后来,果有《甘露寺》一折,娶了孙尚香,并成功从吴国逃脱。后来,遍观《三国志》,却并无甘露寺等情节,只在《吴主传》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刘备夺三郡,势大,孙权稍畏之,进妹固好。言孙权因为刘备军事实力迅速壮大,对其心生敬畏,为了维护江东基业,不得不进妹以固好。好一个“进妹固好”,作者抓住这四个字作为事实基础,情节核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编织出了周瑜设计、游说乔国老、甘露寺相亲、三气周瑜等一系列具体化、形象化的情节,让历史人物都形象生动起来,个性张扬,血肉丰满,成为了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情感大戏。还有在王允设美人计,离间吕布和董卓之关系的情节上,史书上也并无记载,只是说吕布和董卓的侍妾私通,被董卓发现,以戟刺之,二人从此生疏,成为仇人。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设计出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婵,王允设计让貂婵成了卧底,除掉了董卓,这都是作者的艺术匠心所致。
史书只是陈述了一句话,一个事实,而作者往往能进行张扬和煽情。“进妹固好”、“私通侍妾”是一个历史悬案,究竟是孙权主动把其妹送到了荆州,还是周瑜欲害刘备,设计让其过江,不料弄巧成拙,娶到了其妹,历史并无交待。究竟是不是王允设计,那个女人是不是貂婵,历史也无交待。在这种情况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即刘备确实娶了孙权之妹,吕布确实与董卓是情敌关系,演绎出了符合人物个性的复杂过程,不可不谓神思八极、匠心独运。
从情节的比较中,我们看出史书与小说的不同之处,史料是干瘪的、结论式的,而小说应该是血肉丰满的、过程式的,说某人死了,是历史。说某人是气死的,就接近于小说,说某人是如何被气死的,那就应该是小说的雏形了。
由此可见,要写出好的历史小说,就要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不囿于历史的条条框框,而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理地进行虚构,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创造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优秀作品。
史书必须严谨的遵循历史真实,不应进行假设、虚构等个人创造,史家对于历史只有收集、整理的权利,应本着实事求是、忠于历史的原则,编纂成书,而不应带着个人观点和偏见对历史事实进行肆意的歪曲。当然,客观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史家不可能严格做到这一点,比如在《清史稿》中,对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作者就以明显地带有政治歧视的口吻,对农民领袖们进行了大肆诬蔑和丑化,这从行文的称谓中,动辄冠之于“贼”、“贼兵”等就不难看出。《三国志》应该说在陈述历史方面基本不存在歪曲、虚构的问题,是可信的。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一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商业化运作的印记,首先,它来自于民间,许多故事是经过了话本艺人的虚构、修饰与完善,话本艺人受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对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等,进行了迎合大众口味、适应政治土壤的改造。他们应该有这个权利,因为历史呈现给人类的只是一个个结局,至于如何产生的这个结局,史家没写,他也未必清楚。如果拘泥于历史陈述,缩手缩脚,畏首畏尾,不通过合理的虚构、想象和联想(当然这种想象搀和着作者的政治立场),历史就只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它就不可能成为一部生气贯注,一环紧似一环,具有很强因果关联和逻辑性的文学作品。
在这个方面,《三国演义》就为后世留下了很好的范本。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招亲这场戏,起因是周瑜打算讨要荆州,于是就设了一个美人计,想把刘备诓骗到吴国,作为人质,做人地交易。因此,就上奏吴主孙权,假托以吴主孙权之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诓其过江相亲。诸葛亮识破其计,但仍坚决支持刘备过江,刘备心存狐疑。临行前,诸葛亮交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嘱其在陷入无望绝境时一一打开,三个计策分别是:过江以后,吹吹打打大造声势,传至街头巷尾,让人人都知道孙刘结亲之事。然后,拜见乔国老,并向其行贿,央求其从中周旋。在成亲之后,刘备陷于温柔富贵乡不能自拔之际,赵云以紧急军情为由,求见刘备,进行提醒、劝其回到荆州。后来,果有《甘露寺》一折,娶了孙尚香,并成功从吴国逃脱。后来,遍观《三国志》,却并无甘露寺等情节,只在《吴主传》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刘备夺三郡,势大,孙权稍畏之,进妹固好。言孙权因为刘备军事实力迅速壮大,对其心生敬畏,为了维护江东基业,不得不进妹以固好。好一个“进妹固好”,作者抓住这四个字作为事实基础,情节核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编织出了周瑜设计、游说乔国老、甘露寺相亲、三气周瑜等一系列具体化、形象化的情节,让历史人物都形象生动起来,个性张扬,血肉丰满,成为了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情感大戏。还有在王允设美人计,离间吕布和董卓之关系的情节上,史书上也并无记载,只是说吕布和董卓的侍妾私通,被董卓发现,以戟刺之,二人从此生疏,成为仇人。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设计出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婵,王允设计让貂婵成了卧底,除掉了董卓,这都是作者的艺术匠心所致。
史书只是陈述了一句话,一个事实,而作者往往能进行张扬和煽情。“进妹固好”、“私通侍妾”是一个历史悬案,究竟是孙权主动把其妹送到了荆州,还是周瑜欲害刘备,设计让其过江,不料弄巧成拙,娶到了其妹,历史并无交待。究竟是不是王允设计,那个女人是不是貂婵,历史也无交待。在这种情况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即刘备确实娶了孙权之妹,吕布确实与董卓是情敌关系,演绎出了符合人物个性的复杂过程,不可不谓神思八极、匠心独运。
从情节的比较中,我们看出史书与小说的不同之处,史料是干瘪的、结论式的,而小说应该是血肉丰满的、过程式的,说某人死了,是历史。说某人是气死的,就接近于小说,说某人是如何被气死的,那就应该是小说的雏形了。
由此可见,要写出好的历史小说,就要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不囿于历史的条条框框,而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理地进行虚构,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创造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优秀作品。
前一篇:蒲松龄屡考屡败是因科场绝对不公?
后一篇:李白和杜甫关系究竟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