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就到了节气“立冬”,不知不觉初冬已经到来。
封控在单位25天了,初始平静的心态也渐渐泛起波澜,为排解烦闷,下班后信步往单位后面的小山走去。穿过“反帝桥”隧涵,一大丛灌木、乔木带着秋的残妆扑面而来。向右一拐就是老灵山健身广场,广场背后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灵山。凌晨的一场小雨,让近在咫尺的老灵山显得若即若离,山顶的老灵山庙也似隐似现,宛若仙境一般。
老灵山也叫小北顶,位于博爱县皀角树村北,老灵山庙、月山寺、凤凰岭并称为博爱县“北三顶”。缓步东行再折身向北而行,身后火车的轰鸣声渐行渐远。寒风吹黄了满树的铃铛,冷雨拉近了泥土和落叶的关系,落下来的叶是要成为泥、成为土的,它们在灵山脚下日积月累,待冬云春来又可以成就一片森林。
山路虽然蜿蜒,但因为都是铺装路,也不用担心脚下安全。风一吹,路两边的黄芦就红成了景致,也为大山添了一笔颜色,杨树褐黄了双鬓,芦苇凌乱了头发,狗尾巴草通体枯黄,姿态却一点都没有变,小法桐下黄叶堆叠,风一吹,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山林间不时飘来山雀的鸣叫,心境如一只老牛正一点点抛掉身上的负重,当所有的包袱全部卸下,脚步也轻快起来。一场冷雨,让怀菊花变成了梦的样子,蒿草是老灵山彩色的衣裳,残绿依偎着新黄,初冬的太行山恬静又不失斑斓。
很快就到了庙门口,正准备用手机拍照,忽然听到有人说话:现在疫情期间,不让进庙了。只见一个老先生斜坐在藤椅上,扭脸对我说着。我赶忙说到:只是想来了解下咱们庙的历史,看看便走。哦,那你转吧,对了,往对面走,里面有个石碑,你可以了解下。说完,他又悠闲的抽起烟来,从容享受着时光流淌。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走去,“女娲宫”殿殿门紧闭,香炉中的烟灰略显时日,再往前,是一个没有门的院落,进去后别有洞天,院里松柏参天,峭壁之下一座大殿,5层香炉立于院中,再往前有一石碑,上面刻有老灵山庙的介绍:老灵山庙初创于五代十国时期,明万历二十五年,清乾隆年间多次重修。有汤王殿、灵山老母殿、祖师殿及灵官殿等建筑……
从此院落出来,经过龙宫继续拾级而上。到达老母殿后,通过两个大殿之间狭窄的石梯继续攀爬。这一段植被最为丰富,秋老虎的尾巴还未走远,“处暑”的暗绿、“秋分”的金黄、“寒露”的红叶、“霜降”的清冷,依稀可见,斑驳的老灵山上,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谢幕方式,它们尊重冬天,坦然告别。如果没有落叶、没有枯枝、没有花谢,也就没有萌芽、没有抽枝、更没有花开,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的苍白无望,而正是因为惋惜有时、伤感有时、分离有时、苦难有时,这人生才有了流离辗转的美感。植物不怕枯萎,老去,深埋入土无人问津的冬天,她们沉淀蓄积,整装待发。因为他们深深的相信那有不会来的春天。
行走了大约30米,就来到“鸿钧老祖”殿,殿前青石铺就,镶刻着巨大的八卦图形,平台周边青石栏杆,大殿虽是翻建,但此时此刻,在云雾环抱中也显出简约而不简单的清幽古雅,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所有向往。
伫立向南望去,山脚下氤氲飘渺,站场中的列车隐隐约约似长河静流、如渔舟荡漾无拘无束,两侧群峰自然野趣寂寥无为,大树小草都开始收敛在大地之上,往泥土深处蓄藏。看着寂静的落叶,感觉蓄藏是多么地孤独,暗暗冷冷的土里,未来无期的等待。也许,看不到的种子正悄无声息,翻涌着对生无尽的渴望,因为它们深谙冬藏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因止而知行的方向,因息而又生的能量。
此时忽然想起过一句话:“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人这一辈子,走过山山水水,历经各种挑战,褪去一身浮躁,留下内心清静,就如此刻,是多么的难得。
清空情绪,清静内心,空荡的地方,才能听见灵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