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杂谈 |
随着早期
这些现状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知识学习,忽略品德教育
近年来,家长把家庭教育的中心由原来较多关心子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规范转移到关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甚至出现重知识轻品德的倾向,不惜血本下大力气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开发智力,利用空余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兴趣班,有的家长还要求幼儿园布置家庭作业,提前学习小学的拼音、写字和计算等课程。不难发现,一些家长接孩子离园的时候,迫不及待地问孩子:今天老师教写字了吗?今儿有大红花吗?……他们关心的是幼儿园传授了多少知识,用教写了几个字、会算多少道题、认识多少拼音成为一些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标准之一。他们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品德的早期培养和良好行为的早期训练。
二、期望值过高,限制得过严
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强迫小小年纪的幼儿学这学那,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甚至揠苗助长。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已梦想的材料。有些幼儿在双休日、假期参加了各种兴趣班,高强度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伤害。家长在没有征求孩子的意愿的情况下,擅自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学习(有些兴趣只不是家长的兴趣而已),可见孩子参加学习大多是迫于家长的压力,缺乏兴趣的学习,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荡然无存。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的,但许多家长以孩子的安全为由,对其行为诸多限制,要求孩子处处按家长指令去做,甚至不准其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玩耍,孩子就像一个提线的木偶,失去了自我。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束缚了幼儿个性发展,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三、爱得过度,提供锻炼的机会甚少
由于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把孩子看成自己心血浇灌的对象,倾注过度的爱,形成严密的保护层。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身边,或者是怕孩子受欺侮,又或者怕不卫生、学坏,不让他们独立的活动,把一切都包办代替了。人为地隔裂了孩子和其他同伴的接触,使得孩子不能以伙伴的行为来纠正自己的行为。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明明是错误的行为,却要百般庇护,从来不敢说“不”。父母不能说“孩子就是我的一切!”父母需要自重,自重的父母才能获得孩子的尊重。
四、亲子关系淡漠,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忙于上班、工作、学习进修,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照看。有些家长只顾坐在麻将台前,不分日夜地“酣战”,丢下孩子不管。幼儿长时间缺乏亲子接触和父母的关怀,也缺乏与父母进行沟通。家长即使有时间陪同孩子玩,但不知道怎样开展亲子游戏,更不会有效地利用家中的日常用品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玩得枯燥而又索然无味。
五、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指导
一些年轻得父母不了解科学的育儿的知识,也不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更没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不懂得怎么样的教育才能有效地让幼儿全面发展。他们关心的往往侧重在孩子的智力开发,而没有关心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关心身体健康多于关心心理健康,重视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了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等等。所以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时带有盲目性、随机性和主观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离婚率的逐年上升,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也在孩子逐年增多。离异家庭中的家长,有的视子女为累赘,经常训斥、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满足孩子不合理得要求,以弥补离婚对孩子的伤害,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里的孩子,极易造成各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另外很多家庭夫妻关系不和,或是婆媳相处产生矛盾,经常出现争吵或冷战,使得家庭气氛紧张,孩子长期处于恐惧、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孩子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照顾,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以上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它给幼儿发展产生了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究竟如何引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