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48)(1-5讲)《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80讲》读书笔记

(2017-01-11 23:01:15)
分类: 名师工作室·读书时间

《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80讲》读书笔记(1-5讲)

 

http://s1/mw690/001tNPtdzy77Uve3QgU50&690


2017-1-11

 

01理性思考  诗意策划

 

在研读教材方面,我的体会是8个字:表里求索,左右勾联。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的做法是8个字:化静为动,尺水兴波。[HUAWEI RI1]  

    为了达到化静为动,尺水兴波的教学境界,在设计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或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争取做到这样8个字:理性思考,诗意策划。

    理性思考与诗意策划是教学设计中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像写文章的意在笔先一样。

    所谓理性思考,指的是对教学设计本身所进行的比较严整细密的思考。理性思考比较深刻的课,从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起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过程来看,其步骤、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如果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理性思考对教师的要求,那就是,阅读教学设计应追求:深化课文研读;优化教材处理;强化课型创新;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HUAWEI RI2]  

    深化、优化、强化、简化、细化、美化中的每一都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理性思考的一个侧面,有了这种理性的思考,相对于我们所习惯的教学设计过程来讲,无疑是教学艺术上的提升。因为从操作的层面来看,我们往往是从感性的、经验的、重复的常用套路出发来进行教学安排,个人虽然各异而教学过程却大致一样,于是长久地大面积地表现出一种通俗的感性操作方式。

    所谓诗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比较生动美好,比较有文气和比较雅致;所谓诗意策划,就是指充分地考虑与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中层次的美、活动的美和细节的美,就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所酝酿的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情境。

[HUAWEI RI3]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诗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而言。作为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在教学的美感中生活,让学生在一种高雅的语文环境中生活,这不仅仅只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一种美好情趣的培养,一种健康性格的养成。

    理性思考与诗意策划,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是统一的,是同步的。比如前面所说的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等内容,就既是理性的,同时又是诗意的。所以我们说,一节层次比较高的课,从整体的布局上,应该让人们看到它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性特征;从教学情景中,应该让人们感受到它运用了一定的诗意手法。

 

02整体勾勒匀称安排

 

    这是具体准备教学方案时的操作方式。其结果是产生一个较为规范的教学蓝图[U4]  

    整体勾勒,指的是在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简洁地、提纲式地描画出某篇课文或者某一节课的教学步骤、教学角度及教学内容。其要求是合理。

匀称安排,指的是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根据每一步骤的教学内容规划一下所用的时间,力求各个主要步骤的时间大致相当。其要求是恰当。

如《故乡》第二节课(这节课的任务是完成对课文中“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的精细的品读)——精读品析课教学过程构想:

简洁导入,切入到所要教学的部分。

步骤一:理解课文——请学生多角度概说课文内容(10分钟左右)

步骤二:揣摩妙点——请学生多层次品味美点妙要(16分钟左右)

步骤三:品评人物——请学生多侧面述说人物性格(14分钟左右)

简明小结:我们学习的实际上是一种阅读方法——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

上述设想就是课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纲。从明处看,它表现出了教学过程结构匀称、眉目清晰、任务明确的特点;从隐处看,它表现出了教师对课文揣摩玩味、精心提炼、化课文为教学方案的手法。总之,它立体地表现出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活动的充分、教学内容的丰厚,并特别地表现出教学角度的新巧。可以说,凡是像这样进行了整体结构思考和教学步骤优化的课,没有上得不顺畅、不理想的。

根据上述例子,有两个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整体勾勒”时要充分地琢磨教学的角度。一般地说,几乎所有的教学方案都有一个事先的构思,所以“整体勾勒”好像不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但恰恰是在这个最普通的事情上,缺乏非常重要的研究——我们很少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很少从这种整合中提炼出优美实在的教学角度,[U5]  由此而形成的弱点就是有整体的考虑而没有恰切新颖的角度,于是我们的课就大量地按解析课题、分析结构、讲读文段、归纳主旨的平面思路进行。

第二,“匀称安排”时要反复地考虑时间的切分。从教学实际来看,时间的切分也好像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的习惯是在教学设计中基本上不大考虑各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安排,即使是很高层次的大赛中也有不少的课中存在着那种“不歇气”的大板块。这就表现出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往往不考虑课的节奏,往往不考虑课的从时间安排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比较匀称的节律之美。[U6]  

在备课时要将“整体勾勒,匀称安排”做得比较好,除了认真研读课文之外,还要在构思上下一点“苦心孤诣”的功夫,要用设想的方法、实践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来形成、修正、完善我们的教学构想。[U7]  

 

 

03   开课揭题,直入情境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03

 

一课开始,需要导入。进入课程改革以来,在导入的设计上,有一种毛病叫“缓入”。所谓“缓入”就是教师用放录像、听录音、讲故事、作漫谈、猜谜语等方式由远及近地缓缓地将学生引向课文。这样的方式耗时一般在5分钟左右。这好像有一点“开发资源”的味道,但对于以分秒来计算的极为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来说,则多少有一点浪费。[U8]  

所以笔者对自己有这样的“警语”:如果你精心设计的导语只是引发了学生的赞叹,那你只成功了一半。那另一半的成功在哪里?在于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进入课文的情景。即——“开课揭题,直入情境”。[U9]  它一方面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品读课文积累语言的时间,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了诗意设计艺术思考的机会,同时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出简洁、洗练,语文的情味浓郁。

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实例。

 

例一,《律诗二首》的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同学们能不能用艺术的、优美的语句将“我们要学习诗歌”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1:诗歌在我们面前。

2:让我们朗读品析诗歌。

3:让诗歌进入我们的情感世界。

4:我们能够认识诗人,领会诗意……

师:大家说的意思可以这样表达——今天,我们与诗人相遇。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活动就是,1、与诗人相遇,2、和诗人同行,3、对诗人说话。

 

例二,《夏天也是好天气》导入。

师: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生大声齐说课题:夏天也是好天气)

师: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读这个标题时,那个字要读重一点?

生:(齐说)“好”字。

师:一起试一遍。(学生齐读课题,重读“好”字)

师: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是好天气,那么读这个标题时,应将哪个字的音读得长一点?

生(齐说):“也”字。

师:请试读一次。(学生齐读课题,将“也”字读得略长一点)

师:我们再来读一次,将上面两次读的体会结合起来。(学生齐读课题,“也”字拖长,“好”字读重)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夏天也是好天气”吧。

 

例三,《故乡》的导入。

师:课外练习以中有这样的话:“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我们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内容来替代这段文字中的“故乡”呢?

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种生活——

生:一种是记忆中的生活,一种是现实目睹的生活。

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种情感——

生:一种是记忆中的情感,一种是现实目睹的情感。

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种交往——

生:一种是记忆中的交往,一种是现实目睹的交往。

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杨二嫂——

生:一是记忆中的杨二嫂,一是现实目睹的杨二嫂。

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闰土——

生:一是记忆中的闰土,一是现实目睹的闰土。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品读课文中写“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

 

例四,《狼》的导入。

师:学习文言字词,方法之一是联想成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加深理解,扩大积累。如“狼”字,大家就可以说说有关狼的成语。

生: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如狼似虎。

师:你们看,都是贬义词。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狼》。看看课文写了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狼,什么样的屠夫。

从细节上看,上述导入有着如下的意味:

1、引导巧妙,手法生动;

2、语境美妙,气氛活跃;

3、师生互动,指向明确;

4、时间极短,内容丰富。

它们都表现出了“开课揭题,直入情境”的特点。并且给了我们这样的启迪:语文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应该是在学习语文。[U10]  

 

 

04 挈领而顿,百毛皆顺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04

 

艺术地设计“主问题”,是进行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法。设计到位的“主问题”,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形象地说,就像拿起一件毛皮大衣一样,从袖子拿起,拖泥带水;从衣领处提起,顺顺当当。这就是“挈领而顿,百毛皆顺”。[U11]  

所谓 “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问题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整体牵引”[U12]  

不仅如此,由于每个“主问题”都要牵动有一定时间长度的讨论,于是教师的讲析就可以转化成对学生的评点、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对活动成果的精彩小结。

再者,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地出现几次“主问题”,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几个教学的“板块”,这又使课题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从下面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主问题”的这种作用。

课文:人教版课标教材《珍珠鸟》。

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写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U13]  

目的:在“初读感知”阶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

活动形式: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互相交流看法,进行举例式发言。

课文中写了——一只出生在鸟笼中的小鸟,一只肥肥的好像一个蓬松球儿的小鸟,一只红嘴红脚的小鸟,一只有银灰色眼脸和灰蓝色羽毛的小鸟,一只后背有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的小鸟,一只有笛儿般有细又亮叫声的小鸟,一只稚嫩可爱的小鸟,一只神气十足的小鸟,一只敢靠近“我”的小鸟,一只贪玩而又听话的小鸟,一只对人很信任的小鸟,一只让爸爸妈妈牵挂的小鸟,一只像孩子一样依偎着人的小鸟,作者非常疼爱的一只小鸟,让作者有了深切感悟的一只小鸟……

活动效果:课文内容全部读到,活泼可爱的小鸟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教学过程由此进入“朗读体验”的阶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究“主问题”的设计。

第一,“主问题”的运用方式。

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用“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用“主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可用“主问题”来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第二,“主问题”的设计要求。

1.要能够牵一“问”而动全文。

2.可在教学中按一定的顺序间隔着出现。

3.要切中课文的教学重点或表现课文的特点,从课文内容、语言、手法等方面突出其一二。

4.生动、有趣、实在,适于大多数学生理解与应对,能激发起热烈的学习情绪。[U14]  

5.能支撑起较长时间的阅读活动。

6.某一课的几个“主问题”要有明显的角度区别,要分别担当起不同的教学任务。

第三,“主问题”的设计角度。

可从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欣赏课文、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主问题的设计,也可从多样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多侧面地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地品析文中的美点妙要、多板块地积累文中的语言材料、多手法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的角度来设计主问题。

下面,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想来具体表现上述说法:

课文:《珍珠鸟》。

创意:以朗读为基础,设计三个“主问题”,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1.你认识课文中的那只小珍珠鸟了吗?用课文中的话语说一说,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呢?

2.你感受到了课文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了吗?试作简洁的分析。

3.你认为可从那些角度来体味课文中的情趣呢?

 

05淡化提问,活动依然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05

 

提问,是推动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课堂阅读教学中,几乎没有不提问的。

所以,阅读教学设计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如何进行提问设计”上。

其实,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天然地不用提问。如指导学生进行默读、朗诵、查阅、听读、复述、记背、改写、编演等。这就让我们产生联想:能不能在更多的课堂学习活动中不提问?

如果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而将“解决问题”作为历练学生的过程,那么,也许就能进行“无提问式”的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

所以应该说,对“提问”的研究,最有趣的是研究如何做到“不提问”。

不提问又让学生活动起来,是真正可以做到的;其方法在于:提了要求,作了示范,递了“抓手”。[U15]  

请看一个小小的教学片断:

今天学习《古代诗歌五首》,请同学们先读起来。假设这五首诗都是“景点”,请试着给它们各加上一个四字词的名称。如《观沧海》这个“景点”,我们可以给它一个“登山望海”的美名。

学生们朗读、思考、商量、表达:

《观沧海》——“望天看海”,……

《次北固山下》——“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半山行”,……

《天净沙·秋思》———“天涯孤旅”,……

像这样的“命名”活动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细节,是一种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感受的“侧面”手法。教师提了要求,作了示范,递了“抓手”,没有进行课堂提问,但是情境活跃、话语飞扬。

……

    研究“淡化提问”或“无提问式教学”,并不是说教学过程中没有问题,这里的教学设计艺术表现在:不运用“提问”这种形式而仍然让学生思维的泉流涌出。[U16]  

研究“淡化提问”或“无提问式教学”的意义首先在于克服课堂上的“碎问碎答”,让教师那种不断追问式的、随意提问的“职业习惯”变作对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手段”或“引领手段”,让那种由不断提问而形成的细碎活动过程变为学生成块地占有时间的思索、交流、积累的活动,从而开拓出课堂教学艺术的新层面。

研究“淡化提问”或“无提问式教学”,其意义还在于改变教师对教材的阅读习惯,改变教师教学设计的思维习惯,改变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习惯。不论是从教学设计创新还是从阅读教学艺术的实践方面,都能给我们展现另一片新美的风景。


  [HUAWEI RI1]小课堂里做大文章!

  [HUAWEI RI2]六化!

  [HUAWEI RI3]美感!

  [U4]设计!

  [U5]整体勾勒的关键,在于“整合”与“提炼”,而不是简单的“铺排”。

  [U6]“切分”要有“节律之美”。我理解“节律之美”,应该是思维的韵律之美。

  [U7]这就是进行反思和重构。

  [U8]原来如此!以前对导语的作用还颇为疑惑,一是不知选什么样的好。二是后来发现导入之后的环节,启示和导入关系不大。也就是精心设计的导语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

  [U9]翻看许多名家的课堂实录,发现导入以简洁的居多。搜集名师课例!

  [U10] “语文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应该是在学习语文。 [U10] ”这就是“开课揭题”的设计缘由。

  [U11]比喻很形象!

  [U12]联系01理解,就是整体勾勒的教学实践之一。

  [U13]《春酒》教学中,如何读题目“春酒”,也是主问题设计。搜集主问题设计例子!

  [U14]激活思维,是主问题成功的标志。

  [U15]无论提问,还是不提问,都以激活思维为准则。

  [U16]最终以学生思维的启动、活跃未标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