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间(15):句子有层次感《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读书笔记
(2015-02-14 17:13:05)
标签:
济南朱自清老舍冬天感官 |
分类: 名师工作室·读书时间 |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一、
此文放在朱自清的《春》之后。《春》是以一个季节为描写对象,需要突出与夏、秋、冬的区别。朱自清先后写了春山、春水、春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这些景物,又写了人们的心情和活动。作者描写生动形象,既符合我们的经验,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激发我们感情的共鸣。
而老舍在冬天前面加上“济南的”,那就必须写出济南的冬天与其他地方冬天的区别。毫无疑问,老舍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喜欢上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于是,把“温晴”作为济南冬天的主要特征,一以贯之,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因此,我们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学会:
1、从自己的印象、体验出发,获取对象的主要特点。这是在写文章之前的观察、比较、总结的心理过程。
2、突出这个主要特点,并围绕它进行叙写、描绘。
同样,我们也可以拿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姊妹篇《济南的秋天》做一个对比,从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异曲同工之处,也会比较出某些写景段落的优劣高低,便于我们深入领会一些景物描写的“微模式”。
二、
刘勰说过“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识多比,才能由表及里,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在文学里表现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时候,人们则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把不同的意思、不同的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优劣、辨明特点。
本文开头: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作者拿三个参照物——北平的冬(刮风,意味着寒冷)、伦敦的冬(看不到日光)、热带(日光永远毒,让人害怕),衬托出济南的温晴。为了严密,作者还加了一个参照物——在北中国的冬天。这样济南的好处,就被突出显示了出来。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绿”,朱自清也曾举出参照物来对比衬托: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郁达夫为了表现古都(北平)的秋,也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个手法,其实也是小朋友们常用的手法。对这样的写法,我们不陌生:
虽然牡丹国色天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兰花清新飘逸,但我最喜欢的花却是菊花……
你能够在比较中把握事物的特点,并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加以表现吗?你可以在最近的练笔中尝试一下哦。
三、
尽管描写对象在空间上常常是比较大的,可是作家们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把握,常常采用了一种鸟瞰式的整体把握,举重若轻,让我们获得了更清楚的理解。
比如: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老舍这里运用拟人、比喻,加上鸟瞰式的整体把握,将偌大的济南缩小到了“小摇篮”里。我们一下子就亲切地把握了济南的地理优势。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这里,老舍又一次帮助我们做了整体把握,化大为小,举重若轻,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这个“微模式”,也为不少作家所喜爱。
比如:
望洞庭
[作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刘禹锡用比喻手法,做了鸟瞰式的整体把握,把洞庭湖与其中的山,写成了白银的盘子里有一只大青螺,真是新奇有趣,让人赞叹。
汪曾祺写《胡同文化》,开头就是: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运用比喻,进行鸟瞰式的整体把握,让读者一下子就清楚北京城的特点了。
同样,有人描写黄山,用“上帝的盆景”为喻,就非常出彩。
这个思维方式,同学们不妨也试试!当然,要自然恰当,才是好!
四、
什么叫灵动?有灵气,活泼,富于变化。怎样才能灵动写景呢?
我们先仔细比较一下,老舍在姊妹篇里描写的山色。
(一)冬天雪后的山色(《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二)秋天阳光下的山色
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哪一段写景好一些呢?
毫无疑问,大家公认第一段好,第二段不够好。差距在哪里?相比之下,第一段写景更加灵动,体现在实写和拟人、比喻手法交错出现(这里的比喻其实都是一种美的联想),让人读起来,心理感受不断地从实到虚,有丰富美感,而不是一直写实,这样显得比较呆板,让人疲倦。
我们具体比较两段的句子,就可以知道优劣:
(1)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2)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第一句话中,“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有拟人、比喻,是做整体把握和诗意升华。可是第二句话,就显得不灵动,死沓沓的,不好看了。
怎样才能灵动写景?方法之一就是能够感受景物的部分的美和整体的美,并不断地采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进行诗意的升华。
为了文字显得灵动(有灵气、活泼、不呆板),老舍在文字里,运用了一些口语词,“看吧”“看着看着”,同时,运用“你”这个称谓,有一种直接对话,当面介绍的感觉。同时,老舍的句子,总是长短结合,节奏变化丰富;语气语调,变化也丰富,有叙述,有感叹(“呀”“吧”),有儿化音。
朱自清的风格与老舍相比,语气不够丰富,不是很口语化,稍稍显得书卷气,同学们,你们可以细心体会一下。我想,或许这就是风格的差异。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