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白鹿原》有感

(2010-05-09 15:41:10)
曾经在高中语文课上,记得老师就向我们推荐过陈忠实的《白鹿原》这本书;到了本科期间,在图书馆借得比较多的则是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而非文学方面的,像唐史、明史、清史更是看过不少。现在在香港,离家远了反而更喜欢看历史、乡土气息浓厚的内地书籍,于是上周在图书馆借了《白鹿原》这本书,并且用了一个星期读完了。看过这本书,感觉一下子有好多感悟想说出来,但是又觉得思绪凌乱不知从何说起。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的帮助跟《明朝那些事儿》对我的帮助一样,让我的思想有了一个顿悟。

首先,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更坚定了我的一个看法,就是很多时候确实是“虎父无犬子”。像《白鹿原》里面的大户白嘉轩家的孩子,无论曾经沦落过、无论曾经受过多大的挫折,最终在人生道路上依旧可以做得很出色;而另个大户鹿子霖家,从父亲到孩子就逊色了好多。做个形象但跟书中相比又不恰当的比较,他们两家的对比就像一个书香门第跟一个“暴发户”的比较,而这也跟我们的认识比较相符,就像我们认识的周围的那些“富二代”,包括就在我身边的那些同学,他们中的很多就比较轻浮、喜欢炫耀而同时又缺少内涵,而那些知识分子家庭出来的孩子或是家里有做官背景的孩子,不得不承认,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就比较多,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那些同学甚至说话、做事情也都非常得体,就像自己有个立志踏上仕途的同学,在我的印象里从初一入学到大学毕业,我从没有听她的嘴里说过别人的半点坏话,她对所有人都是非常的和善,非常的热情,单从这点来说,我们中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所以,个人的修为确实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普通家庭成长起来的,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改变自己,我们也可以努力为自己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次,对很多事情,尤其是周围发生的事情,应当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最开始有这个认识,是我从台湾龙应台教授的纪录片开始,过去我只能听到一种声音,而当我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之后,我发现原来很多事情原来并不是我们曾经见到的那个样子,因此我们应当有自己的判断,而不再去单一地看问题。就像《白鹿原》里面所呈现的画面,白鹿原经历了清末、国民大革命、抗日到解放等等一系列历史变故,而白鹿原上那些做官的人虽然头衔换了一堆,可是依旧还是那些人,像白嘉轩的大儿子白孝文从国民党的官最后竟然做到了解放后的县长,我看到这段的感觉跟我看到龙应台教授纪录片里面一幕的感觉一样,龙应台教授采访的两个老人,他们分别是国共两党的老兵,这么多年他们反而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坐着板凳晒太阳,笑谈曾经的战争往事。而又像我听到的“香江第一才子”陶杰所说的话,那些叫我们去做螺丝钉的人,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去做螺丝钉呢?所以,当我看到《白鹿原》里白灵跟鹿兆海两个有情人因为政见不同分道扬镳,当我看到鹿兆鹏为了大的理想背井离乡而留下老父老母在家孤苦伶仃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他们有些可悲。

大致的观点先说这些,本来以为很多作家写的书在某些方面会有些倾向性,然而我不得不佩服陈忠实,这位作家大致保持了一种非常可贵的中立态度,并且通过历史背景的变迁展示了人的性格对自己命运以及对周围人命运的深刻影响,有的人在环境变迁下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性格跟行为方式,从而波澜不惊并且依旧生活得很好;有的人在环境变迁下左右逢源、四处投机,却屡次受挫;有的人则为了虚无的信念背景离乡,甚至为之而死。于是,看过《白鹿原》这幅生动的画卷后,我对很多事情都顿悟了。最近不是很喜欢看博客首页了,因为发现很多被推荐的文章或是偏激,或是煽动性过强,或是完全为了吸引人眼球而写些新奇特又毫无营养的东西的。期末降至,目前研究的课题又到了最后一个关键步骤了,很多东西要学习,新的课题也要来了,进而又发现来港8个月,很多时候完全处于懈怠状态,虽然有进步,不过进步缓慢,于是决定多多努力,希望今后能以一种更光彩的姿态示人,毕竟没有不是汗水换来的成功,踏踏实实地做事情,比去看任何关于成功的方法论都有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