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有资格取笑“齐全哥”
(2010-09-16 13:20:09)
标签:
中国糟粕反面教材宝中宝学生公寓文化 |
分类: 以公民为师就得哭 |
谁才有资格取笑“齐全哥”
老海
牛奶一箱,苹果一箱,补品一箱,药品一箱,衣物几包,毛巾7条,立式电风扇一台,计划用上四年的一大堆卫生纸……武汉大学某大一新生报到带了14包沉甸甸的行李,可以说——完全不用夸张——他的随行物品真的可够一下岗家庭开上一爿小士多店维生。
这位被网络称为“齐全哥”的大一新生,其随行陪同入校的送读队伍也不是勿用夸张的浩荡。父母、姑姑、小姨、83岁坐轮椅的奶奶以及10名志愿者,足足比一个士兵班还庞大。即便这样,新生母亲仍不满意,还担心带来的卫生纸不够孩子用4年,担心孩子吃不消未来的四年大学学程,还亲自到学校饭堂先体验生活……
如是一来,这名大一新生不可避免要备受网民是非大议,而且也必然是有贬无褒,非多于是。其实,“齐全哥”的“齐全”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错,也不是他父母那一家子的错。那是中国人固有的某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在“齐全哥”身上以及他那一家子留下的痕迹罢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错,不是他们一家几口人的错。如果要将“齐全哥”当做中国青年教育的反面教材,我们首先应该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立为反面教材,去反思其中的文化糟粕。
从这位大一新生的开学报到,我们可以解读出很多我们不愿旧调重弹的文化糟粕。而这些糟粕文化,正是我们民族老生常谈却老弹不掉的种种破旧意识。
其一,重男轻女。在“齐全哥“的亲友送读团里,除了父亲外,余人都是女性,非母则姑,非姑则姨,最后还有老奶奶,其他男性亲友一概不见露面。如此“隆重庞大”的送读队伍只幸存一名男性,中国人的重男轻女思想由此可窥一斑。
其二,读书唯一论。当下学府不计其数,杂牌正牌都来高等教育这块“肥塘”浑水摸鱼,大学生也因为各大学府的无限制扩招而多如牛毛,近几年更是多至泛滥。“一毕业,即失业”的求职尴尬景况便是畸形高等教育体制泛滥扩招之自食其果。今日今时,居然仍有家庭出动豪华亲友团,动用大包小袋陪送入校,中国家庭千百年来一直奉为家教圭臬的“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再一次得到了无比崇高的验证。
其三,不劳而获。这位大一新生的十四件大小行李里都是些什么?答案无容置疑,都是“齐全哥”未来四年可能要用上的日常用品。为什么说是可能用上的而不是一定用上的?因为那十四件大包小包都是大人替他包办的,不是他的个人主意。从送读过程可以看出,这位大学生完完全全是“服从一族”,根本没有主张的机会和反抗的空间。在父母心里,他是宝中宝,但事实上,他是父母的膝下奴。当然,此奴非彼奴,他是父母膝下的爱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听人大人安排一切的奴。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就如是被如法炮制了:父母替孩子打天下,宁苦自己而福孩子,以苦作乐,并以此为爱,实质上却在无形教育孩子不劳而获。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一代比一代贪?一代比一代人惰?因为我们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难免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难免不变本加厉去不劳而获。
其四,自私自利。高等学府是学子们深居简出以读书的地方,学生公寓自然宽敞不到哪里。一个人自带十几件行李,那就意味着要在原本就不够宽敞的学生公寓多占多用空间。一对为孩子出门游学而虑顾如此周全的父母,没理由对此虑所不及。深究其根,恐怕还是中国人特有的自私自利人性作怪,才使得那十四包行李“毅然”虑而不顾地闯进校园。
要解剖“齐全哥”及其家庭的“齐全”之举,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糟粕部分恐怕都会一一浮于其上。如果据此而取笑“齐全哥”,也不是没有理由。 “齐全哥”一家并不是中国家庭的独一无二之怪状。如果我们能够举头笑“齐全”,回头看自己,看看自己身上与“齐全哥”之“齐全”并无二致的中国传统糟粕文化在自己人性上留下的痕迹,我们就会愕然发现自己就是一阿Q。
三人同行里,我们有人为了混到文凭而不惜作弊作假,有人为生男不生女而不断堕胎或超生,有人因为不劳而获而被世人耻为“啃老族”,有人为谋私利多占多拿去偷去抢而锒铛入狱……
我们都没理由取笑“齐全哥”,因为我们并不比“齐全哥”高尚几许。跟“齐全哥”一样,我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尴尬产物,被糟粕养大,最后又都成为糟粕的人性载体,不无辐射着人性丑陋。我们与“齐全哥”唯一存在的微妙差异,只是我们辐射人性丑陋的部位不同,方式不同,轻重有所不同罢了。在中国人特有的人性丑陋上,我们都是五十步笑百步,不过是在自以为是地窃笑,自以为是地窃高尚罢了。
20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