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余秋雨“捐款门”里的最终受益者

(2009-06-12 03:11:21)
标签:

照门

浪尖

yan

名誉董事长

余秋雨

文化

分类: 以公民为师就得哭

谁是余秋雨“捐款门”里的最终受益者

 

老海

 

 

 

 

余秋雨总是那么有能耐——总会在一个你臆想不到的时候,突然站到了众口铄金的浪尖上,成为一时无二的是非人物,而且每次都是遭遇大是大非的浪涛。去年五月,余大师“含泪劝告”,终置自己于浪尖之上。事隔一年后,余秋雨大师再次浪尖显身。与前不同的是,这次是被人推上浪尖去的,是被动的。

显然,余大师的这个“能耐”全拜网民所赐,但网民好以赏赐的最根本动因全然因为大师身上的文化大师这块万人爱又万人妒的招牌。

这是后网络时代里无法消灭的一种奇也怪哉的网民心理。它与网络的诞生俱来,复与网络的兴旺而盛。这是我们已经知晓的它的前生。但我们无以知道它的将来是否以灭亡为终。这是当下每一个身带标签的名人所无法逃避的一团黑雾。

 

 

一年前,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三天,余秋雨大师第一时间声明认捐二十万,为灾区建一所希望小学。一年后,有人祭起了秋后算账的宝刀,砍定大师虚捐,砍定大师欺世盗名。在网民好以赏赐的奇怪心理作怪下,众人用唾沫筑起来的“捐款门”忽然高耸而起,巍巍以峨。

汉语语法一直就是个怪胎。好好的一个褒义词或中性词,一旦给附上双引号,意义与意思就全反了,都他妈的变成了贬义词。去年初的“yan照门”就是这么一个怪胎词。现在的“捐款门”也是。更怪的,凡是双引号加身的“门”,这门里门外都不是什么好东东。就说那“yan照门”吧,门里的人如今都已远走高飞,不是去了好莱坞就是息影在家或相夫教子,没剩什么好男女;门外的也成了多管闲事的“是非舌”。最后乎,一纸作令从天降,那“yan照门”最终变成了不仅是儿童不宜,而且是所有人皆不宜的一扇门,不宜谈,也不宜进了。

现在,我倒希望特为余秋雨大师而设的这扇“捐款门”也是这么个结果。遗憾的是,我目前尚未看到一些这么走向的征兆。

 

 

囿于网络舆论引向的不明就里与无法管制,“捐款门”的里里外外也都变成了不是什么好东东。虽然动摇不了大师依然是清白的事实,这个源于网络生存的民众在自我心底的“地下审判”,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众口铄金后的“金”,已经催生了对大师名誉的伤害,再也无法消除。

这门里的本是有两个人的,可是在门外人眼里,同在门里的九久公司与事无关,只有公司的名誉董事长余秋雨才是这门里的唯一者。其实,这门外的人只会看门缝,不会看门道。名誉董事长是没有什么实体权的,余秋雨大师的认捐要落实到施行的具体上,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具体操作认捐的事情,他余秋雨大师自是无法落实,也无法操控,他只能是委托公司去办理。余秋雨大师甚至还可能连办理结果都未必知晓。

毫无疑问,“咬余专业户”及其怒起的拥趸直詈大师虚捐已存冤人陷事之嫌。而且,所有对余大师的詈骂都是源于对于某个人言论的信任。而某人的言论却是仅凭某记者对三家受理捐款机构的调查就仓忙慌乱定论。撇开个人感情,单就方法论而言,只囿于三家机构的调查就盖棺定论之法难免有失偏颇。概全尚且不能,又何以不失正义呢?

都在“捐款门”外,“咬余专业户”的拥趸就更是贻笑大方了,盲目地追随连自己都不知所以的盖棺定论,岂能不予人人云亦云的丑陋。

 

 

如果说“yan照门”里的人是自找苦吃,那是因为门里的男男女女的错,那么,“捐款门”就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了。这门里的余大师没有错,而门外的网民却一错再错,错到今时今日还不罢休。

说到受益,门外的人包括那四大“咬余专业户”无非是将后网络时代那种奇也怪哉的网民心理大大地发泄了一通,痛快淋漓地阿Q了一回,自我爽哉了一把。

其实,真正受益的是我们。

如果余大师的冤屈不是落在大师身上,而是落到了我们身上,敢问谁愿意挨此一霉?谁个还能笑呵呵?所以,不在门中也不在门外的我们,就当借大师受屈的“良机”,群起呼吁网络立法,管一管后网络时代的奇也怪哉。如果能促成立法早日来临,我想,大师也会与我们同乐同欢的。

 

 

阿门!

但愿我们都能感同身受,都是最终的受益街坊。

 

2009-6-12   老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