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围“魏”救“赵”——搭救赵本山
(2009-03-19 21:23:51)
标签:
不差钱小品鬼才春晚赵本山沈阳文化 |
分类: 以公民为师就得哭 |
谁来
围“魏”救“赵”
——搭救赵本山
老海
俺老海今日要说句大伙绝对不敢信的公道话:赵本山比那“鬼才”魏明伦还要鬼!
这“鬼”当然是不会鬼在文艺创作上,也当然是不会鬼在舞台艺术。文艺创作是魏明伦独占鳌头的半壁江山,那是他鬼到了幻化无穷的舞台。舞台表演是赵本山露了绝活的一亩三分地,那里是他几十年拓荒出来的江山。拿自己的利矛刺人家的草帽,既非是能事,也非魏、赵二人所愿。
俺老海之所以说他赵本山大字不识几何却比鬼才还要鬼,那是因为确有其事。老海绝无围“魏”救“赵”之意。也没那个本事。俺老海今个儿是来学“白云”的老伴“黑土”的。实话实说一回。
春晚之后,架起大炮对准赵本山、小沈阳师徒二人“炮轰”的,微则有无名网民,贵则至人大代表,更有全国戏剧协会副主席韩再芬及鬼才魏明伦之名流。身陷非议的赵本山自是要疲于招架。俺所说的赵本山比鬼才还要鬼的“鬼”,就鬼在这招架因魏明伦而起的群起之非议的功夫上。
春节后,“鬼才”剧作家魏明伦就开始放出“鬼话”,“炮轰”小品《不差钱》的艺术水准。《不差钱》“但差道德”的魏氏四字迅速在全国掀起一波“围攻”赵本山及其小品《不差钱》的波澜,顿引非议一时四起。正应了魏明伦所言,赵本山的的确确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因为优秀,不待赵本山自救,广大“热心”人士就纷纷群起搭救赵本山了。遗憾的是,“敢”于站出来搭救赵本山的,没有一个是文坛大家或文艺大师,也没有一个学院派的艺术教授。甚至连一个敢于自报家门的艺术系在校学生都没有。在“鬼才”剧作家魏明伦的“炮口”下,艺术人士都无心恋战,“溃”成一片“哑巴”。而源自民间的力挺与辩解,因为缺乏足够深刻的艺术资格和品味,自然就象一支团丁式的乌合之众,只会摇旗喊助,终是难撼“大敌”。而“围攻”赵本山和《不差钱》的却是队伍越来越壮大,力量越来强壮。甚至连不搞艺术的南京大学物理教授邢定钰也在两会之时及时“入伍”,参了“魏军”。
接下来的战情就完全不用想象了。身为剧协副主席的魏明伦肯定是愈战愈勇,浩浩荡荡的“魏军”也肯定是节节胜利。这月3月15日,受聘担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的魏明伦毫不留情地拉响了又一发重炮:《不差钱》是“文艺摇头丸”!
如果说“但差道德”还属于温和的批评,那么,“文艺摇头丸”就是激烈的批判了。魏明伦对小品《不差钱》以及它的主人赵本山开始动了真格。乘胜追击的“魏军”发起了最为猛烈的总攻!
近几日里,网络与纸媒再也不复见挺身而出的挺赵派。此时的赵本山孤立无援,如大兵压境下的一叶孤城。万籁俱寂中,但只闻赵本山孤身奋战的“抗御”之声。“迎战”而上的赵本山认为,小品的第一目的是让老百姓快乐,“人们不应该指望一部小品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小品也教育不了人。”
赵本山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定位为“重娱不重教”。他的前一句话诚然如是,后一句老海则认为是谦谦君子然了。小品是应时作品。应什么“时”?那应的正是春晚良宵时!央视春晚奔的就是要让全国人民过个快快乐乐的大年夜。忙碌奔波了一年,大伙都盼着春晚来解解愁、消消闷,舒缓舒缓平日里的紧张与疲劳,轻松了今夜,明年再奋斗。没有人坐在春晚屏幕前是为了图上大年夜里的 “今年最后一课” 思想教育,谁都不稀罕这一时半会,更不缺。也没有人希望在春晚里盼到一场久旱逢甘霖的道德播撒,谁也不想这般傻乎,更不是。小品《不差钱》让我们在那个“今夜不需要政治”的时光里,都敞开一切城府大笑了,2009的春晚良宵时给它应了个满堂欢,它当然理所当然成为今年的小品王。 “用快乐的态度对待快乐的小品艺术。”这是赵本山的小品所传达出来的一种精神,也是全国人民不谋而合的共同审美。毫无疑问,“今年语言类节目的一等奖应该空缺”就只能成为魏明伦主席的一厢情愿了。
犯了一厢情愿的还有《不差钱》里赵本山所扮演的“毕大爷”。一心想着让孙女走上《星光大道》的毕大爷,为了不丢乡下人的脸面,就只得打起“大爷不差钱,餐厅差好菜”的主意。这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大爷形象。这个艺术形象的雕塑完全不存在任何道德问题。要说这个毕大爷真有“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他的歪主意多少“罔顾”了苏格兰餐厅的经营利益。一个怯见城里人的乡下大爷如此“怯见”从城里来到乡下挖星的毕福剑,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相信全中国的观众都能理解这个毕大爷。要说有错,《不差钱》里头唯一犯错的就只有那个没露面的身为文化站站长的毕大爷的儿子。是儿子站长吩咐毕大爷到苏格兰餐厅去接待毕福剑,而且没有交待明确要不要宴请毕福剑,也没明确说明毕福剑要来挖走的那个人是哪个谁。《不差钱》的故事就是建立在这么一个阴差阳错但又没错到很离谱的楔子上。因为有了这个楔子,小品才充满了戏剧性和喜剧性。也因为有了这个楔子,毕大爷的“歪阴谋”也就歪不到道德沦陷的深渊里,“毕大爷”这个艺术造型也就没有偏离什么道德轨道。因为有了“罔顾”餐厅利益的毕大爷的“歪阴谋”,小沈阳所扮演的角色也就不存在道德形象问题。小沈阳在小品里的所有“刁难”与“鄙视”,都吻合餐厅“店小二”在其位而谋其职的角色言行和角色性格。换上俺们、或是换上魏明伦主席到那餐厅当小二,恐怕早就把毕大爷逐出大门了。就算是将毕大爷赶出店门,那也是任何一家餐厅的无可厚非。就算请来维护道德诚信的《民事法》,那也奈何不了“不差职业道德”的小沈阳。
赵本山和小沈阳在小品《不差钱》里所扮演的艺术形象,完全没有“鬼才”剧作家所批判的“但差道德”那么坏透。《不差钱》是一出阴差阳错的喜剧,人物性格和角色道德都因为阴差阳错的背景而夸张了,喜剧化了。只有从剧情本身及编剧的原创思想去客观欣赏《不差钱》,才能完成对小品艺术科学审美的回归。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已经从《不差钱》里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欣赏面,也都从小品里认知了足以感触自己的道德观。赵本山自我否定自己作品里的寓教于乐,足以见得他是一位谦谦君子而后高尚的艺术家。《不差钱》其实一点也不差道德,它已经成功地完善了寓教于乐的艺术功能。没能从中感受到小品的道德感染力的,那是因为没有找到如何理解与欣赏这个小品的切入点。上山没带刀的人,怎能怪怨山上没柴呢?
退一百步,就算将赵本山和小沈阳在小品里的艺术形象扣上“但差道德”的帽子,那我们还可以从艺术表现手段的途径去欣赏小品《不差钱》。除非我们将艺术揭示与艺术揭露这两种千古使用了的艺术手段从辞典里开除了。
再退一千步,假如艺术评论之道诚如魏明伦主席之所言和所冀。那么,这个被魏主席批判为“艺术摇头丸”的小品《不差钱》因为“今年语言类节目的一等奖应该空缺”了,就只能得个二等奖。那么,咱就不得不请教请教主席了:二等奖的作品都是“艺术摇头丸”,春晚里剩下的小品岂不都是“艺术鸦片”和“艺术海洛因”了?欢笑成海的整台春晚岂不成了一片汪洋的毒海?
咱干脆就退上一万步,咱把赵本山的二人转都塑成道德说教的工具,让二人转从此走上又红又专的艺术之道,让它呆板若呆、刻板若板去,让二人转滚着死去,让我们的审美重获新生。退上这一万步,咱就可以成人之美,咱还可以每到春晚都能美滋滋地抱头大睡。
如此大步流星后退,不亦乐乎?
“声讨”赵本山作品《不差钱》的巍巍“魏军”已经“围城”多日。俺一直都在纳闷:怎就没见一支“义军”揭竿而起呢?原来,那个比“鬼才”还鬼的赵本山早已成功脱围了。咱都不必去围“魏”救“赵”。赵本山在这事上的谦谦君子就是他比“鬼才”还鬼的“鬼”。他只想借“鬼”言志,告诉大家这么一个简单道理:哥们,莫忘了带刀上山。钝刀也不怕,咱那山头不差柴。
魏、赵之争再一次证实了艺术鉴赏的终极之法:作品本身就是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宣言。
20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