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病——因为你对政府太迷信
(2008-12-08 13:23:23)
标签:
劳教信访工作苦衷物力泉沟镇文化 |
分类: 以国事为重就别哭 |
你有病——因为你对政府太迷信
老海
据今日新京报,该镇老人孙法武是该镇信访工作的重点和典型。2004年12月26日,孙老人从国家信访局门前被“接回”新泰,因“扰乱社会秩序”被拘留14天。2005年1月14日,孙老人再度被镇政府从京“接回”,这次被送进了山东省少年劳动教养管理所劳教1年零9个月。理由是“到国家信访局上访,大声吵闹滋事,扰乱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不劳教不足以镇住老人。2007年7月12日,再次赴京的老孙又一次被“接回”,被直接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强行“治疗”3个月零5天。直到答应不再上访后,孙老人才被放了出来。
从报道可知,新泰市泉沟镇对“信访钉子户”孙老人先后用了三招“对付之法”,先是是拘留,后是劳教,第三招是强行治病。一招比一招重,一招比一招严重。前两招是依法出招——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关你没商量!最后的强行治病更是无师自通并无法可依的“绝杀”——也是关你没商量!三招过后,孙老人也没辙了,只得死了上访的心——为了人身自由的新生。
孙老人从此获得了新生,但是,他的心却是死的!
难道孙老人死的仅仅是上访这条心吗?我看不然。他死的是对政府的信心!是对我们国家的信心!是对民主与公正的信心!
国之殇也!
如果孙老人上访的事情在镇政府下面那里就解决了,孙老人是绝对不想也不会走上上访的路的。对于政府,群众上访的确是件头痛事,的确耗费了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对于要上访的群众而言,它同样需要耗费一个家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外,它更需要上访者的惊人耐心和惊人精力。进京上访不是一件省钱的事,一路上的坐车、吃饭、和住宿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且还多是“持久战”,不是一次上访就能满意解决了问题。至少要牺牲一个以上的劳动力加以至少一两年的时间去应付上访,这是每一个上访家庭都无法回避的压力和负担。如果能够不上访,相信群众绝对不会冒然选择上访,绝对不愿意轻易走上进京上访的路。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不是“走投——投诉——无路”,能够安居乐业的群众是断然不去进京上访的。完全可以想象,进京上访是群众都希望回避、希望不至于的下下之策。这是上访家庭里必然存在的苦衷。
我们的政府是否理解这样的苦衷?是否已经足够深刻地了解过、理解了?
依法办事是我们政府一直强调的行政方针。如果我们的镇级政府都能够依法办事,都能使群众在法律层面上满意了,群众还会感到“万不得已”吗?还会爆发“走投无路”的失望吗?不幸有幸。群众所爆发出来的大多不是绝望。也正因为群众还没有彻底绝望,他们才会对我们的北京一意孤行。进京上访是群众对政府尚村寄望的最后体现,是群众在心底里对于政府尚未消泯的信心依赖。但是,我们的政府是否想过,为什么我们的群众总是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到北京?为什么对远在千里万里外的北京总是那么一往情深?为什么就这么相信我们的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什么进京上访的群众在一次又一次的被当地政府“接回”后依然是一条不死心?为什么他们总是死要进京,就象山东新泰的孙老人,被接回了,又被拘留了,还被劳教了,却还是依然要北上进京,继续他的“万里长征”?
为什么各地政府不能象北京那样给予群众足够充分的信任和依赖呢?
全国各地的信访工作总能感受到进京上访群众的那股怕人的决心。他们不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正因为这样“怕人”,某些地方的信访工作才走入了“怕”的歧途,走入了一错再错的怪圈,出不来了。象新泰泉沟镇政府,一味的怕着,怕了群众,怕了上头,怕了头上的“乌纱帽”,他们在“怕”中横下一条心来,一条不怕得罪群众、不怕违反政策、不怕抵触法律的心,才导致“将上访者关进精神病医院”的今日尴尬。
在这尴尬里,真正可怕的是各地政府的无能和无知。
其实,这样的“怕人”蕴含着我们群众对国家政策和政府施政的一往情深,是我们国家和政府的福音。我们政府没理由去怕它,没理由去如临大敌,没理由去把进京上访当作违法犯罪,把进京上访者当作疯子。象山东新泰泉沟镇那样把孙老人关进精神病医院的做法,无疑是把国家和政府的福音关了进去。
把群众的信任视为天敌,把群众的依赖当作疯病,我们的政府就要失信于民,我们的国家就要失去希望。这不仅仅是新泰市泉沟镇的党政领导才要想的。
200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