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余秋雨愧对了上海
(2008-11-19 13:24:51)
标签:
青歌赛大都市大师余秋雨上海文化 |
分类: 头头不是道 |
为什么说余秋雨愧对了上海
老海
大师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在字典里,也在百度搜索里,恐怕还在每个中国人的嘴里和心里。当下中国,大师的标准至少有三十亿个。在文人相轻的故乡,这是个千古以来就纷争不断的历史遗留问题,绝不能以人头计算。百度搜索还没有那个霸气足以一统天下大师之争。
五百年后,说不定就有人大呼特呼大师都死光了,大师的标准也就随之驾鹤仙去。到时候别说百度搜索搜不到,就是万度搜索也白搭。今日大师尚存,咱姑且就说上几句。所以,咱现在就不必对上海市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耿耿于怀,也不必对余秋雨独树一帜的大师理念死缠烂打。咱权当这是故作深沉。为免不期也至的嘴长舌短,咱干脆就自封亿度深沉。
余秋雨是不是大师?这该由未来的历史来回答。因为这是个历史问题。真正的大师是要经历文化的沉淀、洗礼和淘沥的,最终才是浮雕般凸显于汗青,后人也才会虔诚地瞻仰,虔服去学习。
余秋雨算不算大师?这问题上海市政府已经作了回答。一个城市固然需要多元化的文化品牌,也固然需要非物质性的包括个人主题的文化品牌。余秋雨生逢上海,这是这个大都市的福气;上海选择余秋雨,便是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明智。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的创建,不只是余秋雨个人的福气,它也是全体文化人的福音。上海模式定将勃然兴起,各地各市定将广为仿效。即将兴起的这种文化传播模式,势必为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开辟出更宽更广的天地。
从行政官场上退下后,余秋雨开始了他的余氏特色“西游记”,遍游世界各地,传播民族文化,海内海外享有盛名。撇开著作等身,余秋雨在文化传播上可谓是大器晚成,终于成了民族文化的一个使者。上海要树一面城市文化旗帜,余秋雨算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上海是对的。
上海的眼光历来都是海纳百川。
大旗不受风,迎风便要飘飘然。这是我们的日常所见,却是上海所始料不及。上海总算有了自己的文化旗帜,但是,这个在惊涛骇浪的滩边长大的大都市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然而,余秋雨这面大旗却先飘飘然了。
余秋雨前不久到香港讲学, 期间讨论及中国作品。当记者问及于丹在百家讲坛的作品时,余秋雨的回答让人不禁咋舌:“这个又有点不一样,于丹的不是作品;如果不是作品,再讨论又有点意义不大。”
在这已经不必探讨“作品”的概念范畴。咱退上一万步,即使于丹的文字品味不迎合余秋氏文字审美,即使是一万个于丹也远远及不上一个余秋雨,身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使者,余秋雨就当拿出大上海的大胸怀来,海纳百川之。先秦可存诸子百家,今人为何不能?上海滩上三流九教都可以各领风骚,为什么你余秋雨却容不下一个于丹?
显然,傲慢个性已经成了这位上海文化大师的卧榻抱病。
也显然,包容精神一直是上海这个大都市的传统文化。
而且,余秋雨这病已不是今日才暴。青歌赛上,余秋雨已是傲芒毕露。每当选手束手无策,余秋雨就祭出一堆余氏仅有的招牌口头禅来:“这是一个连三岁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这只是一个ABC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很简单的。”只是,当其时的余秋雨还不是上海文化品牌上的一面旗帜。他还只是青歌赛上的一个评委。他的傲慢是从青歌赛上走出来的。现在是走出上海了。
谦逊与包容已经成了余秋雨这面大旗上最黯淡的两种色彩。他的个体脾性与上海文化的整体厚重开始有了那么一点不和谐、不融洽的冲突。于此,上海还是能包容的。毕竟上海已经是一座成熟凝重的都市,就看余秋雨能否从此多一点谦逊和包容,少一点傲慢和刻薄,能否让上海的大都市风格在余秋雨的身上熠熠发光。
200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