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主是桥梁,普渡不普世

(2008-09-21 09:26:53)
标签:

桥梁

大桥

大河

入海口

东浪

黄河

文化

分类: 头头不是道

吹响中国民主制度的集结号(之一):

民主是桥梁,普渡不普世

老海

―――――――――――――――――――――――――――――――――――――

这是黄河岸民遇过的问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半年不上岸。要从河东到河西,怎么办?

·

最早的先人里,必少不了这么一些夸父逐日之辈:他们铁了心要到河西或河东去看个究竟,就一直沿着河岸,一路向东或向西寻去。

东去的,一直追到了黄河入海口处也还是人在河南心在北,或是人在河北心在南。入海口的波浪更宽更凶了,他们只有更加的望洋兴叹:大河向东浪更宽,风吹三年不上岸。

他们留在了河之南北,成了黄河入海口两岸最早的移民,继续做他们本分的渔民。

西进的路程就多桀多难了,可堪是万里征程。这中间要翻越崇山峻岭,要登陆青藏高原,要过沼泽攀雪山……这半途上少不了要掉队几个,或是给毒蛇猛兽咬了,或是给陡岩峭壁吞噬了,或是半途而废而滞留了下来,反正是牺牲或“叛节”了。最终能越黄河之源而到达河的北面或南面的,只能是凤毛麟角了。

黄河两岸的先人第一次实现了跨越大河的梦想。他们不为什么,只是想看个究竟,出于好奇,出于孕育了人类所有伟大文明的最初心理!

·

后来,因为战争的延绵、饥荒的不断,想跨越大河的人越来越多了。过河的方法“被迫”多元化、现代化。人们不再远征,不再劳驾双足。有人以身搏之,冒险泅渡,尽逞匹夫之能;有人以智取之,发明了以逸待劳的木筏,唱响人类智慧之歌。

黄河上的舟船之始,大概就是这个时候了。

再后来,那就是近代桥梁发展史的故事了。一桥飞越天堑,几步跨越大河。依靠现代科技,黄河岸民的千年之梦轻而易举地只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实现了。

当然,也有人爱坐上自己的私人飞机,从黄河的高空上,一掠而过。将来的将来,谁也不知道人们还会以什么样的方法方式过河。我们现在使用的,未必就是后来的人们仍在援用的。

人类的智慧总要比人类的眼睛高瞻远瞩。这是人类的历史,也是人类的伟大。

·

人类社会史上,人们一直在探索一条民生之桥,就是从贫穷、落后的一岸走向富裕、发达的另一岸的“桥梁”。无数辈人的无数次的探索与奋斗,催生了世界各国的形形式式的民主制度的。各国人民以自己民族独特的民主制度管理、治理自己的国家与民族,造就了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的民主“桥梁”,一如长江黄河上的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的桥梁,构筑了世界民主的无限漪旎风光。

众所周知,长江黄河上没有一条桥梁是相同的,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条桥梁是一模一样的。民主“桥梁”也是这般光景。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江河上一样化的普世桥梁,也就没必要去追求国家民主与欧美民主一色化的普世民主。

·

桥梁就是桥梁,不是什么可以普世的东西。它只为人们提供过河之便的价值功能,外加美化城市、美化风景的附加功能。不管是江面上的还是民主制度上的,桥梁的模式可以千变万化,可以依据人们的、民族的、时代的需要而各呈其丽,各显神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建造桥梁时,把纽约百年建筑象征的曼哈顿大桥给照搬过去。我们的民主“桥梁”为什么就要拓印美利坚的曼哈顿大桥呢?

千桥一面——不是人类的历史,更不是人类的智慧。

·

世上本来就没有可以普世的民主制度。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只要能够将人类普罗大众“渡”到富裕、幸福的彼岸的就是人类的民主好桥梁。而我们的民主“桥梁”,正是这么一座好桥梁。

鼓吹普世民主的人,请你们想一想,从曼哈顿大桥上走过的美利坚公民是多少!如果你们仍然要一顽如故地为所谓的“普世民主”鸣锣开道的话,那就请你站到我们的民主大桥上,睁开你的大眼睛,好好地,望一望:

从这座大桥上走到富裕文明之岸的,是地球上五分之一以上的人类,是十三亿之众的普罗大众!

·

如果曼哈顿大桥的设计者里昂·莫伊塞弗和Ralph Modjeski还健在,他们必会竖起大拇指来赞叹我们国家的民主大桥: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大桥!

2008-9-20 老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