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刀郎,那也远胜《赤壁》的岩代太郎
(2008-07-12 20:22:56)
标签:
《赤壁》巨岩远胜代太郎中国文化 |
分类: 我强打起精神 |
知我赤壁者,莫过我中国人
老海
据闻《赤壁》音乐的作曲为日本人,顿为赤壁而悲。非为吴宇森的《赤壁》。
-
因为《三国志》,也因为《三国演义》,更因为无数中国古代文人赋予赤壁以各种文化元素,三国的赤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兵家必争之重地,和一段不可重演的历史,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把赤壁文化拷入拷贝是今人的一愚。之所以说是“拷入”,那是因为这种尝试只是一种力所不能的徒劳。理由在戏外,不在戏内:不是因为中国没有伟大的导演与杰出的演员,而是因为中国没有伟大的音乐家。
-
华人音乐家里尤擅影视音乐作品的,内有徐沛东,外有谭盾。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却不是只会拿起日本鼓来造浑厚的谭盾可曲之。谭盾音乐里的恢弘早在《卧虎藏龙》里已经是勉为其难,《英雄》音乐里悲情式的恢弘延续,也已是狗尾貂续。骨子里的那股君子郁雅气质,注定了谭盾的电影音乐是哀怨有余而恢弘不足。儒雅的徐沛东喜用中国大鼓,可达恢弘与哀怨兼美,创作影视音乐作品可谓经验老到,手到拿来。遗憾的是,多年来却一直未见徐沛东拿出气吞山河而磅礴的影视音乐来。
-
若没有了恢弘盖山的音乐,就别指望拍出赤壁之战中那种“大江东去”和“卷起千堆雪”的绝美气势来。
-
如果中国作曲家都肯谦虚,那就可以大胆地说,或许除了徐沛东,当下中国是无人可将赤壁文化里所蕴涵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与扼腕曲之超然。不管谁来,只要是华人音乐家,那都将只能是补充或完美吴宇森的《赤壁》,却不能臻之诠释赤壁文化。
-
尽管很喜欢张维良的音乐风格和那幻化莫测的尺八,也很喜欢吴宇森的个别作品,但是,不是一个卓越的张维良加上一个伟大的吴宇森再加上一个比谭盾更会耍日本鼓的岩代太郎,就能用音乐来诠释赤壁了。
-
千古以来,赤壁怀古的诗词里,唯独苏轼的一曲《念奴娇》独步天下而后无来者。来自日本的岩代太郎,他充其量只是一个试图以音乐来诠释赤壁文化的佼佼者。或许,他的才华完全可以将影片里所有能够予以音乐诠释的元素都穷形尽相,但是,让他来诠释赤壁,那只会是一种徒劳,或者就是一种糟蹋。
-
赤壁,哪怕只是乱石堆里的一座临江巨岩,它也不是樱花堆里长大的岩代太郎所能认知的!更何况那巨岩已非巨岩!它已经成为中国人文文化里一座浑然天成的巨岩。一个外来的和尚,即使让他面壁(赤壁)十年,他也念不出赤壁文化里所饱含的浑厚而深沉的经。
-
知赤壁者,莫过苏轼!知我赤壁者,莫过我中国人!即使谭盾不行,徐沛东不行,即使咱中国人都不济,那也不该让一个外国和尚来替咱的赤壁念音乐的经。哪怕就只请咱的刀郎来勉为其难,那也强胜那渡海而来的太郎!
200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