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汶川哀悼文化 |
分类: 以公民为师就得哭 |
你的泪我的泪,都是中国泪!
老海
在一个博客里,有留言问我为什么没见我哭过?所以,在这哀悼的日子里,就很有必要说说我的哀伤。留言者是责备我没有一篇带泪而哭的博文,并非是责怪我在现实世界里没有掉泪。生活中我掉过不少次泪,都是在看到让我肺腑欲碎的灾情图片和在电视上看到一幕幕让我不忍卒看的救难镜头时。但是,这只是脸上的泪水,不是博文里的泪水。对于留言者而言,老海脸上的泪不算泪,他与我素昧平生,不可能在一个城市的十字街头上邂逅,他只能看到我的文字,自然希望从文字里读到我的泪。这不奇怪。有责备就有责任,这最少说明关心老海文字的人同时也在关心着灾区人民的苦难。
我的泪水历来甚少,往往都只是优秀的电影作品或美好的如歌的行板或绝伤的诗行文句,才足以让我黯然伤神地泪如泉涌。爷爷去时我尚年幼,那时的我没有泪水;奶奶去泉下见爷爷时我已长大,那时的我还是没有泪水;岳父走时还是去年的事,人近中年的我最终还是没有泪水。夫人为此曾嗔怒我是冷血动物。但是,从5.12至今,只要打开电视,只要上网在线,我都要凄然泪下。夫人就恭喜我回归人类了。我反问她为何也陪夫掉泪,结果遭了她一顿嗔怨:我是陪泪吗?我那是哭废墟上的人!
是啊!百年一遇的大灾难,当然要比所有最悲惨的艺术作品都要催人泪下。我们的民族又是如此多灾多难,我们的泪水能少吗?老海和夫人能忍泪不下吗?
-
今夜,我仍然悲伤着,仍然抽泣着,与夫人一起。
-
说实在,老海的文字的确不会哭泣,也不会流泪,但老海的文字比老海脸上的泪水更悲伤!更沉痛!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的第一首诗里就这么自序: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里面恐怕就有恐后人不解其文字之泪的担忧。老海的文字又何曾不是“满纸铿锵言,一把锥心泪”呢!虽然那都不是好文字,但却都是泪的文字!
老海的泪不是挂在字眼上的,它是藏在字心里。老海在《孩子,你为什么用生命来捍卫 》、《废墟中的拳头》、《献给5.12灾区人民的诗:今夜无人悲伤 》、《废墟中伸出的半截手》、《救一个是一个!直到最后一个!》等文字里都哀伤过,都流泪过。这些文字字字都是颔首默哀的,都是从眼泪里站起来的。有人读不出来,这也没法子。我不在乎是否每个人都能读出字里行间的泪水与哀伤,但却渴望自己的文字字字都是泣血带泪。我想,柴可夫斯基作曲之初也不在乎是否每个人都能从《悲怆》乐章里听出不饶与抗争来,他只是在乎音符与心灵的水乳之融。
-
再有,泪水的表现形态也不仅仅是眼眶里的那滴晶莹的液体物。这些天,我们都看到了更感人肺腑的另一种形态的泪,是你是我是所有未能亲临灾区的人所无法拥有的那种泪:
一双双沾满尘土和血的手……
一张张挂满疲倦和信心的脸……
一个个穿梭于废墟之间的背影……
你能说这不是泪吗?你见过比这更感人的泪吗?
这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的泪!
-
他们也许是平平凡凡的志愿者,也许是受命于灾情的子弟兵;他们也许是平民百姓,也许是政府官员。他们都是血肉之躯,也都是凡夫俗子,他们何曾不想痛苦一场。但是,他们都忍泪不下,都顾不上流泪伤心;他们只关心着废墟下的生命,只惦记着生命的呼唤;他们用搬砂掀石的双手来流泪,用疲惫不堪的脸孔来流泪,他们用在生死之间忙碌地奔跑着的背影来流泪。
他们都是流泪的人,虽然我们都看不到他们眼眶里的那滴哀伤的晶莹!
一
一个叫谭飞的博友在博客里写下这么一句话:“全成都都在嚎啕大哭”。
这是哀悼第一日的记录。也是谭博友的泪!文字的泪!
5月19日,全中国都在嚎啕大哭。昨日也是。今日还是。
全地球都听到了中国的哭泣!
十三亿人的含胸伫立,十三亿人的颔首默哀,十三亿人的无语思念……这不都是全人类最晶莹的泪吗!
延绵大江南北的汽笛声,从北京到汶川,从香港到四川,从海上江上到山里寨里,从大街小巷到大城小镇,一路戚戚复戚戚地哀鸣着……这不都是中国的泪吗!
那个叫陈朝华的诗人哭得最伤心:硕大的一滴泪!
-
5.12是中国最痛心的记忆!
5.19是中国最痛心的哭泣!
汶川是中国永远的一颗泪!
好大的一颗泪!
-
今日,我还是没有泪水,但我更悲伤地沉痛着,哀悼着,在最后一个哀悼日里。
今日,你哀悼了吗?
别忘了,你的泪我的泪,都是中国的泪!
-
2008-5-2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