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青歌赛余秋雨唯物辨证电脑三国文化苦旅杂谈 |
分类: 头头不是道 |
秋风狂扫黄叶,秋雨狂扫青歌
老海
秋风与黄叶是辩证的一对,余秋雨与青歌赛也是辩证的一对。相提并论之,只为辩证求,并无讽喻意。
有谁记得人类的第一块遮羞物是何物?起源何时?在何年何月演变成内裤?是哪位伟大的裁缝大师的杰作?我们出门入门都得穿上它,天天如是人人如此。严重的重要不?如是重要的知识都不掌握,我们就该愧为炎黄子孙,愧为人类之子了!
都来到老海这里,那都是贵客,更难能可贵的还都是左邻右舍。缘分!但又不尽是缘分。还得感激电脑为我们营造出新浪博客这个温馨的大家庭。电脑的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用来买回电脑买回我们的左邻右舍缘分的人民币,不是更重要吗?如果问人民币与地球谁重谁轻谁更重要,恐怕现代人都无法权衡与割舍。(生存在物物交易落后里的人免答此问。)那么,人类史上第一次的货币交易是在哪年哪月谁跟谁交易?第一枚硬币是哪年哪月哪个铸造的?第一张纸币又是哪年哪月哪个弄出这个伟大的创造的?关乎人类生存的如此重要又重要至此的知识都不认知的话,左邻右舍们,你就死了上青歌赛露脸这条心!
这一愧一死都不是我老海说的,都是青歌赛说的,是以天下文化为怀以大众进化为忧的青歌赛评委余秋雨先生说的。是青歌赛与余秋雨的逻辑。看看青歌赛上的一道文化素质考题,再听听余秋雨评委的点评就知道我没撒谎。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哪一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制成?A、1946年;B、1958年;C、1970年。(选手答B,错误,正确答案为A。)
余秋雨先生的点评:1946年的某一天本来不重要,但正如长江越来越宽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它的源头,朋友越来越亲密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他的出身——电脑如今成了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所以,1946年的那一天,就变得意义重大了。
电脑诞于何日,在文化大师的“逻辑”演绎下,居然堂而皇之的登上了青歌赛这个大雅之堂,居然成了余秋雨先生借青歌赛之高台向天下无知大众宣扬普及的文化。而大师的逻辑推理却着实让人不敢苟同并且心寒。更惨乎的是,高台之下,是全国以亿算的观众。这样离谱的滑稽的荒唐的逻辑推论,经世人皆知皆认可了的文化大师之口隆重推出,误我亿万中华子孙。咱炎黄文化何以文化?咱无知大众何以进化?
诸如此类不挨边不知何为的考核题及诸如此番自以为是却误人子孙的评委点评,在近三届的青歌赛上比比皆是。如非因无此必要,你我都可据之写出洋洋几十万字的巨作来。老海在此只想借此一例,授青歌赛以渔,而不欲授之以鱼。青歌赛组委会有的是历届比赛录像,自个直面正视就是了!
在增加文化素质考核环节后,青歌赛赛得热火朝天或者说是赛得哄哄闹闹,并不是因了歌手们卖力精彩的演唱,而是因了歌手们在文化考核问题前的紧张、彷徨、尴尬、出丑、及被莫名其妙的来自组委会和个别评委的刁难,或是近乎调戏式的发难。这其中得有半壁江山不能不归功于余秋雨评委。
余秋雨评委在青歌赛上可算卖力的点评,与其说是尽职尽责的评委点评,不如说是彻头彻尾的个人表演。时而谆谆教诲状,时而声色俱厉状,极尽肢体语言的表演之能。不是语重心长道之,就是痛心疾首耻之,大有哀其无知之不幸怒其不学之不争的圣人风范。歌手答对了,不以为然的或者说是心存疑意的余秋雨评委就穷尽汉语语法来上一句“我也感谢你最后还是选择了它”;歌手答错了,他余秋雨评委也要如法炮制的穷尽汉语语法来上一句“没想到偏偏被选手选中了”,或是“你是非常公平地把每个答案都轮了一遍!”。歌手们在余秋雨评委面前,不得不私塾学子般鞠躬,不得不低下只在稍前还在昂首高亢的头颅,不得不含着委屈之泪而道上一声“谢谢老师教导”,不得不如坐烤炉,给这漫长的三分钟文化点评烤得无地自容,烤得对原先顶礼膜拜的青歌赛恨之入骨。
烤完了歌手们还未罢了,他余秋雨先生还要将中国的文化也摆上这烤炉烤上一烤,来上余秋雨式的文化催熟:“现在的中国文化界经常把不重要的知识当成最重要的,把重要的知识当作不重要的。我想趁当评委的机会把这些东西给解释清楚。”,“不要总是责怪我们年轻人文化素质低,在很多时候,更应回过头来责怪我们的文化的有效性和溶解力太低。”他余秋雨竟然如是堂而皇之大言不惭,末了,还不忘把仍在中国文化里苦苦寻旅着并且被余秋雨先生认为已经迷失了道的中国人也烤上一烤:“自己坐在评委席上的真正用意不是“刁难”选手,而是想让所有电视机前的中国人明白,哪些知识是真正重要的。”,“现在中国文化普及最大的问题在于,最基本的知识大家都不知道,都已经失落。”。
试问国人,我们的文化真的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吗?真的就需要青歌赛和余秋雨的催熟吗?我们中国人真的都需要他余秋雨烤炉般的胡口来烤烤熟吗?(奉劝诸位左邻右舍,可别千万打开电视,否则,一个不小心,你就会被扔到烤炉上,就如我们的歌手,就如我们的华夏文化。)
依我看,还是我们的文化大师过于狂妄了,不是我们的文化太“不幸”,也不是我们的国人太“不争”。是他余秋雨一个人在狂人狂语,是他余秋雨在青歌赛上杞人忧天兼且狂人狂天的艺术表演罢了。不足为学,不足为忧。
余秋雨与青歌赛几年来犹合未分,今年又是涛声依旧合作着。文化考核存在的必要性似乎已不值一研。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是青歌赛离不开余秋雨了。或许,青歌赛打的招牌就是他余秋雨,他余秋雨的狂傲已成了青歌赛响当当的品牌。
秋风扫黄叶是自然界的辨证主义,是大自然生态循环里不可缺或的呼吸。滞在枝头上苟延残喘的黄叶,自然就盼着秋风的光临,自然要感激秋风的狂扫。 如果余秋雨的光临余秋雨的“狂”扫,能扫掉青歌赛上倍受诟病的文化考核,能扫掉余秋雨不复下届的在青歌赛上继续狂人狂语的狂风狂雨,或许,我们真的要感激他秋雨先生这届的最后一狂。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唯物辨证主义在蜀、魏、吴三国史上的演绎。青歌赛与余秋雨也该考虑考虑这唯物辨证了。这届青歌赛是没法子辨证了,但他余秋雨教授是否也该“美声”一回,不能老是让自以为是自以为师的“原生态”流行下去。)
2008 3 25 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