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仁内义外——告子的现代伦理观

标签:
告子仁义哲学惠子 |
分类: 惠施的理想国 |
孟子:“怎么不具有可比性呢,我觉得告先生才是回避问题,对根本的什么为‘性’一直都在含糊其辞。”
告子:“之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只是孟先生穷于应对,一下子忘记了而已。那我再说一遍,生来如此的就是性啊,饮食男女,就是性。而且,仁是内在于人的,不是外在的东西。义是外在于人的,不是外在的东西。”(掌声)
孟子问:“请问何为仁是内在于人,义又是外在的东西呢?”
告子答:“因为他年纪大,所以我就恭敬他,但这个恭敬之心不是我原来就有的。好比那个东西是白的,我就认为它是白色的,是我根据它外边是白的属性而得到的,所以说,义是外在于人的,是外在的东西。”
告子的这个观点论述很清晰,‘义’的伦理实质是敬长,而这种敬长的行为是由他年纪大于我这个客观的事实决定的,就像白之所以为白也是由事物具有白这种客观属性决定的,在客观上一下子就把仁与义的区别开来了。
孟子问:“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大概没有什么不同吧,但是,不知道对老马的怜悯之心和对老者的恭敬之心,是不是也没有什么不同呢?而且,你说,所谓义,在于老者呢?还是在于恭敬老者之人呢?”
告子答:“天啊,孟先生你的思想跳跃得真够快的,我们不是一直在讨论着人的伦理关系与其中的长幼尊卑吗,怎么一下子就说老马之长与老人之长呢,还请孟先生紧扣主题为好。孟先生不是一直强调着人兽之别么,怎么现在又把人与禽兽混为一谈呢,还是回到我们讨论的,人的伦理关系之体现的仁与义吧。”
告子说到有点口渴了,马上喝了杯水来补充一下,继续说到。
“现在年纪大了,说不上几句话就觉得累了,我是外在于孟先生的,在还没有分清楚‘义’是外在还是内在之前,还请孟先生体谅一下,哈哈。(场下笑声)说回到人伦关系上,是我的弟弟,我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我就不爱他,这是因为我自己的关系而高兴这样做的,所以说仁是内在的东西。恭敬楚国的长者,也恭敬我自己的长者,这是因为外在的老者的关系而这样的,所以说,义是外在的东西。”
告子从家国内外之别进一步论证了仁内义外的观点,仁的实质在于爱的情感,因此,我爱我弟,而不爱秦人之弟,这是很自然的仁的情感,因此是内在的。而敬长作为义的实质,不仅尊敬秦人之长,也尊敬我之长,这也是充分体现了幼必尊“长”的人类客观伦理要求。
孟子:“喜欢吃秦国人的烧肉与喜欢吃自己的烧肉没有什么不同,各种事物都这样的情况,那么,难道喜欢吃自己的烧肉的心,也是外在的东西吗?”
告子:“我们是在说人的仁与义,探讨的是敬长之客观与主观性和以及普遍性,不是在说谁家的烧肉好吃,先生怎么又一下子又去说吃肉之口腹之欲的内与外呢。一个是身之感受,一个是内心的、精神的感受,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范畴。”

-
0(0%)
-
0(0%)
-
0(0%)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