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08-12-27 10:50:26)
标签:

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新课程

新教材

分类: 学校管理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一年多来,在教研室精心指导下,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稳步发展、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可喜成效。在课改过程中,我校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在课改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接受、到自觉的过程。课改之初,大家对新课程不以为然,在实践中采取应付甚至抵触的态度。经过反复培训、深入实践,新课程的主要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地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初步改善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

2、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培训,学校也安排进行了学科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主要是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与解读,了解新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系统学习课改理论和实践经验。几年来,学校在购置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这两本书人人都有,其它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每个教研组一套。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大量的学习材料,如从《人民教育》、《辽宁教育》等期刊上选印了许多有关新课程的材料和优秀课例供老师们学习。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实验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课例。实验教师在深钻新教材的基础上,所有任教一年级学科的教师上了2至4节新教材研讨课。课后,对每一节课都进行了评课、议课、说课,对新教材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边培训、边实践、边提高。

4、充分利用教育网络,扩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荣成教育资源网、人教网、园丁网、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扩大教育资料,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淡化对教材的依赖,激活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5、合理调整教研机制,强化对教研教改工作的领导。为了使教研工作更好的为课程改革服务,几年来,我们根据本镇实际,强化了对教研工作的领导。

二、积极推进教学评价改革

1、在平时的课堂评价中,注重用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让学生敢想敢说。比如学生某个问题回答得不错,教师就会这样鼓励:“回答得非常正确!”“说得真好!”“老师也和你想的一样,真不错!”若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时,可以这样评价“请你再读读书,再想想。”“让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不能老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评价。当学生找到了答案,为了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老师会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了不起!”

2、同学互评互帮,激发学习兴趣。在以往评价同学时,以往多是挑毛病、找缺点,我及时引导学生“你们发现优点了吗?咱们先评评他的优点,再帮他找不足,提出希望好吗?”久而久之,同学对互相评价的认识提高了。慢慢地,孩子们在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欣赏。

3、在作业评价方面,原来只对书写好、没有错的加☆,对作业中的错打个“X“。现在我改变了评价作业的方法,对作业中的错,画条曲线,打“?”,学生改对了就再画“√”。对书写好全对的作业不仅加☆,还写上“你真棒”、“真能干”等评语,如果作业明显提高,就写上“你进步了,真好!”“继续努力”等评语。这样的评价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真切地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总之,我们离新课程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自我评价、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都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针对本地学生实际,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完善。在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评价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做到更准确、更恰当,更有效地去评价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让教学评价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学生的自主发展得到实现

由于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实施新课程的学生与以往同年级学生相比,与高年级学生相比,其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了,实验年级的学生厌学情绪明显减少。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很多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课堂发言积极。三是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提高,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学生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一改过去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被动局面。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问题学生明显减少。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显著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校拟在本学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通过观察、考察、调研等活动方式,让初中生进一步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环境的保护,热爱美丽的大自然

1.开展一次“苏家屯一日游”(初一、初二)。让学生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例,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污水处理厂”,写出调查报告。

3.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校园环境的大清理,提出校园环境的可行性处理建议,等等。

(二)主动积极第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观念。

1、走入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如,到祁家镇政府调研。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拟开展一次探究式社会实践活动——与街道、当地驻军部队共建活动基地,了解社区变化和军规建设情况。

3、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建立一个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并开展相关调研。

(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信息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灵的召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