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考研格律实验教师富秀娟 |
分类: 教育科研 |
分层递进教学研究
实验方案
前言:分层递进教学研究是中外教育家和教育界有志之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发现的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再实验中我们根据实验原则,和试验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内容提要:在报告中我们从课题的提出、实验假说与依据、实验目标及原则、实施的办法和途径、进行了比较科学的阐述,从实验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行了总结,对实验过程作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语:分层递进
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的孔子和唐代的韩愈都极力推崇因材施教,国外教育家也都提倡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分层递进教学研究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一七八中学位于苏家屯区北郊,2000年初一新生入学按学区划分,我校接收新生将近500人,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以几千元的代价择校就读,造成我校学苗严重流失的后果,2000年我校实际接收学生只有329人。
好学苗流失,学困生数量不断增加,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学额率带来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和性格习惯有所不同的特点和相异的发展倾向;二是由于传统教学中教师面对每一个班集体以一种信息传递形式和速度去传授知识,而学生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接受,于是在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之间出现了信息输入和思维加工不同步的矛盾,使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产生困难;其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小学里遭受冷落,学习情绪低落,成绩普遍较差,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人人合格,同时对优秀的学生提出更高的目标,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潜能,为此我们以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从调动学习积极性来全面启动各个层次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不断获得成功人手,坚持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首先从语文、教学、外语学科提出。“分层递进教学研究”的实验研究课题。
二、实验假说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说
分成递进教学研究实验说是: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学目标的分层定位,面向全体,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二)理论依据
1、是列宁关于国民教育的理论,她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有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有教学人员来决定”。
2、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和性格习惯有所不同的特点和相异的发展倾向,通过分层次教学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3、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是让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分层次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
4、布贝尔关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学说,分层递进教学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三)现实依据
1、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实验课题的研究,为其创造条件,投入了一定的经费。
2、分层递进教学实验,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征求家长意见,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3、参加课题实验研究的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意识,主动申请参与本课题的研究。
三、实验目标
(一)理论目标:
1、探索开发学生潜能与提高学生成绩的关系。
2、探索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基本模式。
(二)教育改革目标:
1、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使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2、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加强教法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学生培养目标
1、通过分层递进教学研究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一)实验原则
1、全体性原则:就是必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着想,通过分层教学,实现整体发展和提高,这是分层递进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主体性原则:就是必须沟通师生感情,调动和发挥每个层次、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分层教学的主题。
3、动态性原则:就是必须改变定势思维,明确分层教学是动态性的,要时时关注学情的变化,根据变化了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这是分层递进教学的重要前提。
4、开放性原则:就是在班集体中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激发思维活动,促进合作教学、合作学习,使学生各得其所。这是分层递进教学的重要环节。
5、发展性原则:就是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根据每个层次、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因人、因材施教,使发展学生个性落到实处。这是分层递进教学的重要目标。
6、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各自不同的差异,依据各自的条件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提高教学质量。
7、激励性原则:
创造学生最佳的学习心态,造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奠定成功的心理基础。
(二)实验对象的选取
根据参加实验的教师任教年级和任教学科的情况
1999至2000学年度我校共招收初一新生291人,分六个教学班。一、三、五班为实验班。(其它没有实施分层教学,不设对比班)
(三)实验变量的操纵与控制
1、操纵自变量
(1)分层递进教学是因材施教理论的具体体现。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2)教师在课堂指导,习题设计,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提出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有所得。
(3)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采用分层监测的办法,使学生树立信心,看到努力的希望。
2、因变量测量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各个阶段的成果进行测量。
(1)对学科教学分层进教学的检测目标:以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为重点实验学科,进行质量观测。
(2)通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观测。
(四)实验内容和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发挥他们的各自特点,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1、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有层次
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弹性,形成阶梯目标,抓住两头带中间,明确最低要求,保底不封顶。
2、课堂提问要分层次
无论是课前复习提问,还是讲授新知过程中的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那些学习基础差,心理素质差的学生给他们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使他们能学有所得。
3、课堂习题设计要有层次
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好、中、差三类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所造成的练习速度,做题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应拉开层次,各类学生都能完成自己能力范围的习题。
4、布置作业要有层次
布置作业时除精选习题外,还要把作业根据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并鼓励学困生在完成教师所规定的统习题的基础上,尽力去做中档水平的习题,尝试成功的喜悦。
5、科学评价,挖掘潜能
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分层监,科学评价。
(1)监测时把试卷初一、初二阶段分为分为A、B、C三类,初三分为A、B卷,让好中差学生考不同的试卷。
(2)同一套试题的难易程度应拉开层次,实行选题加分制,给优秀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
(3)对于监测中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订正错误时,教师在加强辅导的基础上订正后加分制,通过订正错误后,同样可以获得满分。
通过分层监测让学生树立信心,学优生永不满足,中下等生看到努力的希望。
6、实验过程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认真学习教育的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
(2)创造性的把握和处理教材,将教材内容合理的内化、组合、提炼为有效知识。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心理相融,情感相通。
(4)分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个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构建分层送进的教学模式(见附表)
五、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1年12月)
收集有关资料,确定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论证实验方案,进行师资培训,进行实验前测试(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类测试)
2、实施阶段(2001年12月一2003年6月)
(1)发展阶段:根据实验假说,进行模拟实验,根据实验情况,进行实验调查。
(2)根据实验指标,积累实验资料,根据实验进展,进行阶段总结。
(3)发扬扩大成果,提高整体实验能力。
3、总结验收阶段(2003年6月一2003年9月)
整理材料,统计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申请成果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