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的北齐大佛和开化寺

标签:
山西太原蒙山大佛开化寺连理塔 |
分类: 国内游记 |
离开安国寺后一路向东,向太原方向行驶,去拜一下太原西边的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古时又叫西山大佛。蒙山大佛开凿的年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永乐大典》中《太原志·太原县》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北齐天保二年。另一种观点根据明嘉靖《太原县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在开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据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所述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公元559年(天保十年)。
隋朝时,隋炀帝杨广曾修缮开化寺为其改名为净明寺。他的弟弟秦王杨俊给大佛建了阁楼。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曾来此礼佛,史书记载李渊来此还愿时还又把净明寺恢复为开化寺。李治武则天夫妻巡幸晋阳,参拜大佛后更是为大佛制作了豪华硕大的袈裟。并举行了赐披袈裟的仪式。史书记载当时五色之光洞烛山川,晋阳城万人空巷。之后唐武宗灭佛,佛阁被损毁。晚唐时晋王李克用又用五年时间再建了大庄严阁,五代后晋刘知远又重修了大庄严阁,高五层,共130间。当时佛像雄伟,大阁凌云,盛况空前。
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开化寺中新修二座高二丈释迦牟尼舍利塔(即今开化寺连理塔)。到了元末,战火肆虐,蒙山陷入了一片火海,千层塔和大庄严阁以及后寺院被焚毁,大佛的头部也因火烧而脱落,身体被掩埋。这一埋没就是六百多年。通常认为,蒙山大佛在这时一齐被毁。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晋恭王朱棡重建开化寺,开化寺改名为法华寺。
1983年,太原市进行地名普查,一位市政工作人员王剑霓在调查地名时,发现太原蒙山一带有很多带寺字的地名,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因为其特别的造型,这名太原人随即对此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接下来的调查中,他发现这个大肚崖原来是曾经蒙山大佛的胸腹部,所以才取得了如此形象的地名。然而,经过多年的战乱以及自然风化,即使是整个胸腹部,也遭受到了不同的程度的摧残。露出的胸部高度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达数十米。佛像背后的山崖顶上的平地还有绵延大约五百米的古建筑遗迹。蒙山大佛的头早已不知所踪,虽然证明太原人当时也很感兴趣,但苦于当时的技术和能力,并无法修复整座蒙山大佛。2005年,李晋祥来到了蒙山,他在太原人发现大肚崖的周围细细勘察了一遍,并带领全村的村民寻找遗失的头像,虽然没有找到,但却找到了大佛曾经的手指,这根曾经的手指,也更加能够表明此处就是蒙山大佛的雕塑,虽然佛像的头颅至今仍查无可寻。于是李晋祥把在当地找到的蒙山大佛的手指相关事宜写信汇报给了文物局,这才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并且重新规划修复了蒙山大佛的头像。因为蒙山大佛始建于北齐,所以当地的政府也是参照北齐的佛像建筑风格,然后对蒙山大佛加以整改修复。雕塑家苗新田负责设计并在大佛原址上加建佛头。他认为:北齐的特点是处于北魏向唐朝过渡时期,在清瘦和丰腴之间,造像由瘦长的脸型转化为半圆形状。晋源区华塔村曾经出土过两个北齐时代的石佛头,苗新田的设计蓝本参照了它们。2007年年底,这个高12米、宽7米多、重80多吨的佛头终于完美登场。
大佛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式。颈部直径5米,高2米余,有三条阴刻项线。颈部至腹部高22米,两肘间距22.70米。两肩平而宽,胸胛肥厚,身形壮硕。由于大佛的岩体为疏松的砂岩,风化、崩塌相当严重,佛像衣纹服饰已无法辨认。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据推测为重修大佛时留下的遗迹。佛像小臂长12米、宽2.80米,保存较为完好。佛像施禅定印。右手长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残。两手之下为条石补砌的双腿,高3米,结跏趺坐式。腿下为条石台基。双腿和台基均为重修大佛时砌。
大佛前的平台上存有面阔三间的建筑遗迹,门墩石和地栿尚在,建筑年代可能晚于五代。佛龛西侧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阁时嵌入梁檩所用。大佛龛外东侧,崖面上还有一块摩崖碑刻和二个洞窟的遗存。摩崖碑刻大约处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为长方形,是预先雕刻成之后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断出刻的是佛经,无法确知是哪一部经。摩崖碑刻东侧的小窟高、宽都在1米左右,因岩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坏。小窟的东边是一平面为方形的大窟,面阔3米,进深3米,高近3米,四角攒尖顶。
观完大佛,我下山后向西走了几百米,来到蒙山开化寺遗址。开化寺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是北朝隋唐五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寺内现存二座左右并列的北宋修建的方形砖塔,称之为连理塔。开化寺遗址在世界石窟史、佛教史上均有重要的地位。2019年10月7日,蒙山开化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连理塔又称开化寺双塔,坐西朝东,建于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南塔为“化身佛舍利塔”,北塔为“定光舍利塔”。二塔形制相同,间隔1.7米。塔身砖砌,方形、单层,两塔基座相连,共用塔基为砖砌长方形状,高一米,迭座砌成束腰形,俗称“连理塔”。二塔形制、体量相同。基座、塔身保存较完整,残高约11米。塔身东面设小室,有拱券门,门框、门槛、门额均用青石雕刻而成,火焰形彩绘券面,隐刻卷草和花瓣。北塔塔身刻有直棂假窗,南塔塔身刻有半开假门。塔檐叠涩而成,挑出半米。腰檐之上施华板勾栏平座,四檐角皆挂铜铃随风。塔顶刹部雕造精巧、层层内收,呈八角亭台样式,极顶置石雕宝珠。连理塔属典型的唐宋过渡时期风格,全国现存仅此一例。
开化寺有一座铁佛殿,始建于隋末唐初,后因战乱被毁。如今的铁佛殿是2009年参照唐代皇家庙宇的建筑风格在原址上修复的。这座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顶,规模等级十分高。整体感觉颜色单一,质朴雄厚。楼檐舒缓,斗拱硕大,榫卯结构,抗震系数高。与殿内的唐代铁佛风格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