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红石峡遇见魏晋“竹林七贤”

标签:
河南焦作云台山红石峡竹林七贤 |
分类: 国内游记 |
从山西晋城向东跨越太行山,就来到位于河南省焦作修武县的云台山,这是我第二次来云台山了,上一次来大约是在十年前了。
此时的云台山的山门已经后移了几公里,大门也比之前扩大了许多,估计和这些年这里的旅游势头大涨有关系。
我沿着人工修凿的、曲曲弯弯的栈道前行,两边是红色山崖。脚下是缠绵溪水。这里似乎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又有江南水乡的秀丽,在谷中的栈道中漫步时,抬头仰望,可以看到两边峭壁林立,犬牙交错。谷内树木郁郁葱葱,还能看到众多的飞瀑溪水,耳边可以听到涛涛水声,宛如是江南的秀水青山。
显然,红石峡的第一个主要特征,便是其峡壁呈现出天然的绯红色。峡壁绯红的原因,是因为岩体中铁矿石含量较高。由于地壳运动将地下岩石推出了地表。红石峡是我国北方少有的丹霞地貌峡谷,它以“北方岩溶地貌”和北方罕见的“丹霞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红石峡谷内的溪水,也是其特色之一,谷内由首龙潭、黑龙潭、青龙潭等九个主要潭水构成了九龙溪。每个潭水因位置及矿物质含量等差别,在颜色上各不相同,这也算得上红石峡独有的的奇景。
跨过了峡谷底部的一座“情人桥”,这是红石峡中最著名的一座桥,一座人工建造的仿天然石桥,桥下有三个石洞,形成了三股瀑布。桥面很窄,只容两人对行。一座石桥,一曲瀑布,一汪碧潭,一群行人,还有那被水浸泡得愈加血红的岩石,组成了一副重墨浓彩的水墨画。
过了“情人桥”之后,忽然看到一旁的一块平面石台上,出现了一位古装打扮的男士,他席地而坐怀抱一架古琴,一曲古琴演奏的背景音乐在峡谷里回荡起来。忽然一个念头映入我脑海,这会不会是扮装着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中擅于弹琴的嵇康啊!他的闲云野鹤的生活经历跟云台山有关系?我随即坐在旁边的石头上,看起了他的表演。随后一百度,果然如此!“竹林七贤”确实都曾在云台山一带生活过。
所谓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七人,放荡不羁,反抗礼教,崇尚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开启了士族知识分子个体意识觉醒的一个时代。他们当中,嵇康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身处战乱之时,他们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只得退而隐居于山水林泉之间。他们曾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
“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因为有超凡脱俗的仪表,才华横溢,因而他在山阳县隐居的场所,就成为当时的一些名流才俊们非常向往的地方,吸引了很多人来,一群人在这里饮酒赋诗、谈玄、论道,有的时候还能够弹琴长啸,过得洒脱而开心。
直到看完了弹琴青年的表演后,我才又继续向着红石峡深处走去。行走在栈道上,随处都能看到横亘在碧水里的石头,那些从山崖上脱离坠落的山石,在溪水中倒也成了点睛之笔,为这片山水增添了许多的趣味。
这里有相吻石,两条跃出水面红色奇石,宛如一对情人相拥甜吻;有逍遥石,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中,纹理自然,古朴悠悠,洒脱飘逸,为大自然之杰作;黑龙潭碧绿的潭水映衬着朱红色的山体所透出的明丽鲜艳的奇景。
接着不远处,面前水潭中出现了一只小船,一位艄公摇着撸载着一位古装翩翩青年在溪水荡来荡去,蜿蜒前行,一幅闲适自如的生活场景。最后,小船靠向了对岸,青年公子被一位窈窕女子接上岸去。其情深意投的意境意会满满。
继续往前,眼前,黄龙瀑的银白色水体从谷顶倾泻而下,潇洒飘逸,瀑布之声如急雨,如裂帛;泉水在岩壁上流动,撒下点点水珠,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流光异彩,满目生辉,再加上绿色苔藓植物的映衬,形成了独特的天然壁画;天女散花般的两条瀑布上下错落,一南一北,一明一暗,交相辉映。飘飘洒洒,飞花碎玉。
最后,来到了一个高耸的大坝前。大坝后面是一个辽阔的水面——子房湖。这里纪念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一谋士张良,字子房,作为军事家,据说他曾经在沟谷西侧的山峰上,日夜操练兵马,帮助刘邦成就大业。汉朝立国后他退隐此地,湖水因此而得名。湖两岸青山对峙,夹一带绿水,如诗如画,在子房湖的尽头,有两个村庄分列在湖的两岸,据说是张良的后代聚集而成的村庄,所以名字叫子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