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中的天台庵建筑始建于唐还是后唐?

标签:
山西平顺长治天台庵后唐 |
分类: 国内游记 |
从大云禅院到天台庵并不是很远,走点盘山路而已。进了平顺县北耽车乡王曲村,迎面遇上一队婚礼队伍,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导航说天台庵已经到了,可是附近就看不到一点寺庙的迹象。向当地人一打听,原来被路边房屋挡住,就在房后面的山坡上,可以从一旁的一个高台阶上去。而上去后发现没有寺院开门,只好打起墙上挂着的文物保护牌上的电话,原来,管理员正在参加婚礼,一听我远路而来要看寺庙,就马上回来开门了。
天台庵是我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隋唐时期,我国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现了南义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禅定。为结束这种分裂的局面。智顺应潮流,提出“义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认为这两种方法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他创立了第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天台山,故以天台为名。影响了隋唐以后成立的各佛教宗派,尤其是传播到了日本朝鲜等地。人们熟知的六次东渡日本传佛法的鉴真和尚,虽然是佛教律宗南山宗传人,但在日本弘法时,也带去了大量的天台宗典籍,后来才有了天台宗在日本的开创。
唐朝末年武宗时期发生了灭佛运动,浙江天台宗为了保存佛宗火种,于是在方丈的安排下远赴千里寻找避祸的地方。据说,当徒弟们来到山西浊漳河流域时,发现这里既偏僻又隐蔽,风景还很好,是一片风水宝地。两名弟子同时选中了这个地方,如何确定最好的风水位置呢?一位和尚就挖坑埋了一枚铜钱。另一位和尚就把随身的筷子插进土里做好标记。两人都说自己选的位置更好,于是一同去挖寻标记物。没想到,插筷子的地方挖开来,却看到筷子正好插在铜钱眼里。于是,千里之外的浙江天台宗就在山西平顺县一处偏僻山沟里,建立了自己的分院天台庵。
另外,天台庵称庵未必就一定是尼姑庵,因为古代称呼小型的寺庙就叫做庵。从现存的天台庵规模来看,可能称呼其庵就是因为它的规模很小。
屋顶正脊较短,歇山不太明显。屋脊上一对相向而立的琉璃鸱吻,黄绿色的尾尖相对,中间宝顶直立,当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风。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而且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弥陀殿屋顶的举折,比山西南禅寺和广仁王庙稍高了一点。实际上晚唐之后,木结构梁架逐渐抬高,包括佛光寺东大殿的举高,都比南禅寺高。越早一点的建筑,屋顶越比较平缓,越到晚期的建筑,屋顶就举高了。说天台庵是晚唐之后的建筑,是因为它的梁架举高比较大。
天台庵弥陀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没有繁杂装饰之感,梁架与斗栱紧密地联结为一体,整体构架简洁明快,相交严实,稳固有力。许多做法与建于中唐时期的南禅寺大殿相似,为中国小型佛殿中的佳构。
弥陀殿前左侧立有龟趺座螭首造像碑一通,通高2.5米,依其形制判断应为唐代镌刻,碑阳横竖方格依稀可见,字迹漫漶不清。因无其他史料可稽,故弥陀殿之创建以及天台庵之前的原状今已无从知晓。弥陀殿一直被认为始建于唐天祐四年(907年),也就是唐朝灭亡那一年,被认为是国内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之一,天台庵因此名扬海内外。我在殿内见到一个钉在墙上的1973年平顺县革命委员会的“文物保护标志”,上面对天台庵的说明还是唐代建筑。断代为唐的依据也许是专家们通过类比南禅寺、佛光寺大殿的方法得出的,是一个相对区间的推断结论。
断为唐的结论一直到2014年之前都是学界公论,可是在2014年11月修缮天台庵时,在东南翼角的飞檐椽子上发现了墨书字迹,结果上面有“大唐天成四年建创立,大金壬午年重修,大定元年重修,大明景泰重修,大清康熙九年重修”的记载。另一处椽子上写有大唐长兴四年。唐代是没有天成和长兴这两个年号的,长兴和天成都是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期的年号,因此一些专家认为应该将整体木结构断代到五代后唐的建筑。即天台庵始建于后唐天成四年(929年),长兴四年大殿完工,比公元907年晚了二十几年。后在金、元、明、清各朝分别有重修。
1988年1月13日,天台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