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橄榄坝的傣族园很大,里面包含五个傣族自然村寨,占地有3.36平方公里。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据2000年统计,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景东、景谷、宁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进了寨门,首先来的村子是曼将(篾套寨),傣语曼,即寨子之意;将,是指篾圈或篾套,专用于搬抬大石头,曼将即“篾套寨”。过了曼将便是曼春满(花园寨),往左向前就是曼乍(厨师寨),最里面曼听(宫廷花园寨),然后再向右前方去往湄公河边方向就是曼嘎(赶集寨)。据说,这五个寨子共有村民326户人家。傣族园之大,有时为了赶时间还要乘坐寨子里的穿梭电瓶车。



寨子里,幢幢精巧别致的傣家竹楼和佛寺古塔掩映在绿树丛中,透着一种自然、纯朴、宁静。竹楼周围通常栽种着香蕉、芒果、荔枝、木奶果、蕃木瓜等热带水果,还有高大挺拔的椰子树、贝叶棕树和亭亭玉立的槟榔树,给寨子洒下了一片片浓浓的绿荫,把傣家竹楼打扮得格外妖娆。



寨子里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充满着诗情画意,阵阵热带花开的幽香随风送来,一片清幽恬静。古色古香的佛塔,佛寺与旖旎风光相互掩映,形成了具有独特佛教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和园林景观,给人予一种新奇,美妙和寄托美好愿望的感受。


因受西双版纳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主要为:落地式坡形窝棚-凤凰房-高脚干栏式竹楼-高脚干栏式木楼-“形似”砖瓦房(“形似”砖瓦四合院)。在傣族民间传说中,傣族竹楼与神鸟凤凰有关。早期,傣族统治者帕雅桑目蒂受到雨水从狗头上面淋下的姿势启示,模仿下雨天的狗,坐在地上,高昂狗头,伸直前腿,狗身形成坡度,创建了落地式坡形窝棚(即狗坐式房),据说至今傣族民居仍有“龙梯”、“狗柱”等称呼。这种窝棚极不牢固,狂风一吹就倒。后来,从天而降一只凤凰,翅膀伸开,形成房架的姿态。帕雅桑目蒂于是模仿凤凰姿态创建出傣族的第二代竹楼——“凤凰房”。



傣族先民自古居住在河谷丘陵地带,雨季水灾频繁,地面常积有水,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傣族人根据凤凰的高脚姿态将凤凰房的柱子不断加高,让房屋离开地面,抵御洪涝灾害和地面潮湿,由此演变为“高脚干栏式竹楼”。这种下层架空的高脚干栏式竹楼被傣族人民称为第一座竹楼,俗称真正意义上的凤凰房。为了有利于房屋排水,傣族人将房顶的结构用厚厚的稻草搭建成了这样的尖顶结构。尖顶——不仅仅可以加快雨水的流动,还可以避免稻草长时间地被雨水浸泡而腐烂。不过现在是瓦屋面。


傣族最初的竹楼采用竹材、茅草、芭蕉叶、棕榈叶等材料,粗竹子做房屋的梁柱骨架,连接用绳索捆绑固定,屋顶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芭蕉叶或棕榈叶覆盖,出际深远的屋顶将整个房屋笼罩,舒展的屋面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有效抵御了烈日的暴晒和暴雨的侵袭。


傣族竹楼造型原始,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傣族民居的主体结构由梁柱、屋顶、墙体、楼板、楼梯等组成,房屋外形呈现宽敞高大的正方形框架。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和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傣族民居用材向木材转化,连接方式则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主柱有二十四根,木柱建在石墩上,根据建筑用地大小可以随意增减立柱,以获得合适的空间区域。


从建筑立面来看,傣族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简易平坦、简单直接、轻巧空灵、高敞宏大,没有过多的高低错落、前后错搭、重叠曲折的形式,造型极富建筑美感。同时,傣族民居常用长梁高柱配合开敞的歇山式屋顶,高大坡陡,既美观又实用,这样使得室内空间在立面上更加高敞,更易于上下、内外方向上的通风散热。


傣族竹楼与北方民居最大的不同是八下透风,首层没有墙壁,当然也没有门窗,只有一根根木柱支撑,非常空旷,可以存放车辆、农具、杂物、桌椅,也是休憩纳凉场所。竹楼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几根柱子,若遇河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


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过去,傣家竹楼的楼梯曾经是房东地位的象征,级数越多地位越高。一般说来,土司家的楼梯一般在9级以上。而楼上楼上一般分为三部分:阳台、客厅和卧室,阳台上摆着装水的器皿,专供家人洗澡冲凉。


和客厅一墙之隔的一般是卧室,这里通常不允许外人参观。因为傣族信仰小乘佛教,相信人有灵魂,而一家人的灵魂就关在卧室里,外人打开了门,就惊动了灵魂。进入卧室有两扇门,靠里面的门是老年人出入的,靠楼梯的门是年青人出入。卧室里面是一个通间,傣家人隔帐不隔墙。老年人用黑蚊帐,新婚夫妇用红蚊帐,年青人用白蚊帐,傣家人用蚊帐而不用墙来隔开,代表全家人的心永远相通,没有隔阂。如今的年青人开始将蚊帐改为隔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