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理三塔和崇圣寺

标签: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
分类: 国内游记 |
游完大理古城是一定要去城西北的崇圣寺三塔的,三塔距离大理古城一、两公里的苍山应乐峰下。
三塔中的大塔又叫千寻塔,它建塔要早于另外的那两个塔。“寻”在古代是计量高度的单位,一寻相当于八尺,“千寻”是形容主塔之高。据说,当地群众也把它叫作“文笔塔”。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833年-840年),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
千寻塔西面的两座小塔均高十级,高42.17米,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1108~1172年),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
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三塔。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
三塔经历千年的风雨剥蚀,以及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虽然都已不同程度的偏离垂直线,并且呈倾斜状态已达400多年,但仍然屹立不倒。明朝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裂二尺许,形如破竹”,可十多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内民房倒塌达99%,千寻塔只震落了塔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
千寻塔
三塔于1961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1年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维修与加固。1978年维修时,曾发现塔中有600余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传说中,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也就很少了。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据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才建的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千寻塔
南塔
千寻塔后面相隔70米是南北两塔,两塔构造、外形、大部相同,外观轮廓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两塔相距97米,为平面八角形,中空,密檐十层砖塔。每级塔檐上砌出模拟木构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塔身外观轻盈华丽,和千寻塔庄严雄伟的风格形成鲜明对照,既不同于唐代密檐砖塔,和辽金塔也有差异。仔细端详,两塔相对倾斜,南塔倾斜18°,塔尖偏心93厘米,方向西北;北塔倾斜12°,塔尖偏心90厘米,方向西南。按“旁二塔如翼内向”的历史记载,400多年前应已是倾斜之塔。
三座塔基础构造相同,黄土地基,均无“地宫”。空心直壁,穹窿顶,顶层实心的作法如出一辙。塔刹形式、构造虽不同,亦仅简繁而已。三座塔一反内地建塔的奇数惯例,均为偶数。
北塔
走过三塔,后面就是崇圣寺。历史上的崇圣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经历代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了颠峰。据史料记载,极盛时期的崇圣寺“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崇圣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由于大理国时期佛教盛极一时,因此,大理国也被誉为“妙香佛国”。大理国22位国王中有9位在崇圣寺出家为僧。当时的崇圣寺是整个大理国,乃至整个东南亚佛教文化的中心,因此被喻为“佛都”。
在崇圣寺大门正前方的大鹏金翅鸟广场上,铸有高6.9米的双面大鹏金翅鸟雕像。它是以三塔出土文物金翅鸟为蓝本创作而成。原件高18.5厘米,净重125克,此尊雕像经过复制放大而成。大鹏金翅鸟栖息在一朵盛开的莲花上,昂首引颈,头顶饰羽冠,头及尾羽屈起作火焰状,尾羽镶水晶珠5颗。整件雕像为铜铸贴金。
南诏建极大钟铸于公元871年,南诏建极十二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据徐霞客《滇游日记》记载:“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与三塔同为镇寺之宝。原钟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6年---1872年)的战乱。
然后来到雨铜观音殿,殿内有雨铜观音像。原雨铜观音像铸成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即南诏最后一个王舜化贞时期,为“立像,铜铸而成,高三丈。”是一尊鎏金观音像,头著宝冠,细腰跣足,左臂下垂执甘露瓶,右臂上举,袒胸下裹薄裙。雨铜观音殿前廊有大钟,天井南北各有一尊小塔。清咸丰年间,雨铜观音殿毁于大火,铜像之两手及衣角亦有损坏。直至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时任大理提督的蔡标,方将其损坏部分修复。然而,原有的雨铜观音由乌铜铸成,后来补铸上的部分由青铜铸成,其光泽和质量就不如原有所铸。20世纪50年代初,雨铜观音殿尚有法号为超尘、超俗的两位和尚守护。及至文革时期,被作为“破四旧”的对象砸碎回炉。1999年重建的雨铜观音殿在原先的旧址上扩大重建,殿高29.99米。殿内居中的2.2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1.8米的贴金铜铸莲花座,莲花座上站立有8.6米高铜铸贴金的雨铜观音。重铸的雨铜观音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重11吨。慈祥、善良的女性的脸,结实挺拔的男性身材,是南诏中、晚期大理地区男性观音向女性观音过渡时期的造像。
观音殿后为九龙浴佛池。修建时以在原址挖出的一块大青石的自然形状为基础,雕刻成了一个高4.5米、宽4.2米的巨型龙头。龙头下建成宽7米、半径3.7米的水池,体现浴佛的效果。
然后来到大雄宝殿。这里是崇圣寺等级最高,处于寺院中心位置的建筑。复修的大雄宝殿为仿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重檐九开间,有三层台基,殿面阔51.7米,高26米。《张胜温画卷》被雕刻成高1.8米,长117米的木雕长卷,安装于大雄宝殿内墙四壁的高2.03米,长119米的巨型佛龛内。而将“佛本生故事”(如来佛祖从诞生、出家、成佛、创立佛教、广传弟子、普及佛教、敬为佛祖、圆寂的故事)绘成18幅图案,雕刻成大雄宝殿的十八扇格子门。
大雄宝殿后为药师殿。药师殿里供奉着一尊高1.6米的坐姿药师佛像。药师佛是梵文音译,全称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也叫“医王善逝”,“大医王佛”。之后的护法殿为仿明代单檐庑殿顶五开间,采用庄严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中间供有高5.7米的大黑天神,两旁供有高5米的四大护法天王。弥勒殿为仿宋代单檐七开间庑殿顶建筑、采用庄严典雅的和玺彩。中前供弥勒佛,背后供韦驮像,两边列天龙八部。十一面观音殿为仿明代重檐五开间建筑,内供9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及观音八化身。

阿嵯耶观音阁为四周环林的仿唐代高台三重檐楼阁,中间供12米的阿嵯耶观音像。山海大观石牌坊为白族特色牌坊,上书苍劲有力的“山海大观”几个大字。望海楼又称藏经阁,为三重檐明清式楼阁。藏经阁是崇圣寺的最后一幢重要建筑,是收藏佛教大藏经及其它佛教典籍、法器的场所。罗汉堂内供五百罗汉与二个明王,五百罗汉像平均高1.8米,为铜铸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