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海口华谊冯小刚电影小镇

标签:
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南洋潮 |
分类: 国内游记 |
一直听说华谊兄弟在投资建设影视小镇,也许是在模仿环球影城的模式,觉得新鲜,借着在海口的机会,顺路去了一趟海口南郊的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
过了星光大道,我首先来到了左面的1942街。这是以冯小刚电影《1942》中出现的重庆街道为蓝本,集合了20世纪30-40代长江流域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典型的建筑风情建起的两条近300米长的仿民国城市街道。石板路、四五层的立体式大厦、影院、剧场、咖啡室、西餐社、闪烁光芒的霓虹灯。凡都市所有者,无不应有尽有。整条“1942”街从钟楼广场到街尾牌坊,据说有91栋建筑,其中20多栋建筑完全按照老照片复原,包括曾为蒋介石官邸的尧庐、西山钟楼、重庆国泰戏院、上海融光大戏院、新华日报社、荣光电影院、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代表性建筑,中西融合,民居的造旧手法也十分逼真,让人不禁追忆和回味每一栋建筑背后的逝去岁月的往事。
“1942”街高低起伏、石板铺路,那个年代的饭馆、旅店、电影院、旗袍店、银行、邮局、政府机关等一应俱全,的确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国风情。这里连重庆山城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修建了上下山的石阶步道,走上、、上下台阶有种当年在解放碑附近走迷宫台阶的山城画面感。遇到整点时刻,钟楼下还有“吞火”、“飞刀”等各种杂耍表演。
过了“1942”街,再沿左面往前走便是电影《芳华》的摄影区。一栋栋建筑转眼间又是上世纪70年代的风格了。《芳华》是我兴趣很大专门去看的电影。当我步入这座“文工团”大院,那里显得十分空旷寂静。所有的街道建筑表现出了上世纪70年代北京城区的模样。有轨电车、国营商店、剧场,甚至自行车修车摊、卤煮火烧店、天桥小剧场、城墙城门楼无不散发着时代的气息。望着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建筑,它们从骨子里渗透着对往昔的追忆,时光在那一刻真的仿佛倒流了。“文工团大院”极具代入感,那些新中国文革样式的标语、建筑,每一个细节都能彰显出时代的特色,让人在追忆过去的时光里,都会带给我许多熟悉而又苦涩和些许的伤感。
出了“1942”民国街,对面是“南洋街”。是电影《南洋潮》的取景地。景区集合了70幢中外建筑风格交流辉映的南洋风格骑楼建筑,是以珠江流域、特别是海口当地的骑楼建筑为蓝本,集合了中外建筑风格的南洋风情建筑。其中,富有时代感的牌坊、码头、钟楼、小桥、教堂等建筑极富意趣。“南洋街”的建筑应该是以广州市的历史建筑为主,例如西关大屋、八和会馆、酱园码头、爱群大厦等等,也有上海的礼查饭店。
“南洋街”不时能见到一些身着复古服饰的年轻人拍摄美照,他们的出现给这里平添了一些生机,不得不说整个电影公社都是古装旗袍美女完美的摄影场所。无论是“1942”街还是“南洋街”还原了民国时期当时繁华的南方大都市的街景,完整地展现了百年间,不同中国城市的街区风情和城市街区建筑的演变史。尤其两条街区拥有的或文艺复兴式或巴洛克式或南洋式的女儿墙,各种寓意吉祥安康的浮雕,无不显示着南洋时期昔日荣光和建筑风格的融贯东西、婀娜多变,他们以文字、平面或立体的造型体现了不同街区的鲜明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