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西赣州去往抚州,我们中间拐弯去了一个知名的古村落:流坑古村。

进村的路不好走,有的地方很难会车,村内也没有规模的停车场,处于还没有商业开发的原生态。村前有人拦路怕内部拥堵不让进村,只好绕路村后悄悄地进去,继续知难而进,左拐右拐东问西问终于找着了路并停好了车。


流坑村位于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乌江之畔,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年至943年)。汉代以前,流坑的历史一开始即为董氏所书写。流坑董氏的家世渊源,据说可以上溯到西汉著名的大儒、广川人董仲舒。至今,流坑董氏仍自称广川董氏。而按照流坑董氏族谱中最为通行的记述,其家族渊源应肇始于唐德宗宰相董晋。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朝末年,“值李氏乱,避居临川之扩源”,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


董合之子董桢“以豪侠自任,
时方扰攘,盗贼盈野,乃纠率义勇,保固乡里,贼不敢犯,赖以为济者甚众”。董氏由此在流坑立稳脚跟,并成为当地有势力、有影响的大户人家。不久,因族内人丁繁衍渐盛,白泥塘一带土地遂显狭促,董氏又把乌江东岸三面环水的白茅洲开辟出来,阖家迁往耕居。后来,在堪舆大师杨筠松的指导下,董氏家族再将家业从白茅洲迁到乌江西岸一片名叫“中洲”的高地,即现在的流坑村所在地,由此擘划出一个日后彪炳历史的“千古第一村”。

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的佳话。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流坑董氏第四代董淳第一个中进士;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第四代董洙、董汀,第五代董仪、董师德、董师道五人同科进士,称“五桂齐芳”,族人特建“五桂坊”以示纪念。南宋文天祥《谢恩表》中有“花耀贴金,一门而五董”之句,即典出于此。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第七代董藻在以谋略取士的特设科中,名选第一,时称武状元。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第八代董德元廷试第一,以有官列第二,恩例与大魁等,称“恩榜状元”。

元代,流坑经历了近百年的动荡和劫难。元军兵下临安(今杭州),流坑董氏汇入了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大军,保卫乡梓。及兵败,流坑为元军铁骑践踏杀掠,摧毁殆尽。随后十余年间,又是“山寇劫掠,出没不时,流坑适当冲要,乡无宁居”,族人流徙他乡。及后,更惨遭“丙申之难”,为本县夏普所率武装围攻破村,董氏少壮“奔迸四出,老弱毙于兵刃者不胜计”。此后,董氏族人再一次散亡四方,流离颠沛,流坑村也成为一片丘墟。


1365年,朱元璋平定江西之后,董姓陆续返回故园流坑,“芟荆扫砾,复有其居”;“不数年,弦歌而居”。就这样,董氏家族随着明初社会逐渐安定而休养生息,并很快重新繁衍昌盛起来。以书香仕宦名世的流坑董氏复开登科之例,仕者渐盛。成化二十年(1484年),第二十代董时望再中进士,后官至御史,在族中传誉甚高。第十六代董琰,字子庄,曾任茂名知县,后迁翰林院编修,与修《永乐大典》,又为南京国子监司业,赵王府长史,且著作颇丰,文才时望,在流坑称得上一流的人物,村人建翰林楼纪念。此时流坑的科举仕宦与宋代相比相差甚远,呈下降趋势,但著书立说者很多,仍不失为江右“文献世家”。


明代中叶,从南京辞官回乡的刑部郎中董燧带领族人,用将近二十年时间对流坑村进行了彻底改造。首先,他们在村子西南方用人工挖掘出“龙湖”,将湖水与乌江联为一体,使乌江和龙湖像护城河一样把流坑环抱其中,既利于居住,又利于农耕。村子经董燧重新规划、改建后,原来密如蛛网的小巷,逐渐形成“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八条较宽街巷,使整个村子形成“七横一纵”的梳子形状。每条巷的巷口都直对乌江河岸,并且都建有一个码头。到明代中后期,董氏族人受长江中下游商品贸易的影响,利用乌江之便利,进行竹木贸易,使流坑村有了新的发展。


明清时期,村中有识之士接续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明万历时村里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其处阛阓
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这里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


清代初期,流坑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董氏的科举功名已是江河日下,大为衰落,最终从一个朱紫踵继的仕宦巨家蜕变为乡间的平民宗族。另一方面,族人在明末开始竹木商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特别是发达的竹木贸易。他们从乌江上游的金竹、招携等地,贩运竹木到赣江沿岸的三湖、樟树、南昌等埠,以及长江下游的南京、扬州、常州等地销售,从而使流坑的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步入它的黄金时代。那时,乌江上游的竹木贸易完全为流坑董氏所垄断,竹木资源为董氏各房派之公产,依靠宗族力量控了乌江的竹木运输。竹木贸易的突出发展,不仅使董氏摆脱了明代后期经济上的困境,而且在族内新生了一个人数很多的处于中心地位的商人群体。这些商人在发家致富之后,纷纷通过捐纳的途径,挤入士绅、官僚阶层,又以巨额的财富积累,积极从事宗族和社区建设,使流坑又一次繁荣兴盛。尽管屡受战乱影响,但村落建设在清代前期和中期仍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道光年间,村中祠堂增至83座,书院、学馆增至28所。


走进流坑村,这里远有青山环绕,近傍恩江上游之水乌江,河水沿村东流进村西流出,形成村内的龙湖之水。小村周边江岸古木参天,秀竹摇翠,形成山环水绕之佳境。整个村庄依山傍水,水光山色交融,屋宇树姿倒映,古韵悠悠。


村中种有许多古樟树,棵棵参天耸立,遮天蔽日绵延近十里,远看似一顶巨大的绿色帐篷。据说,村里有500年以上的古树346株,树龄最高的一棵超过1000年,被称为“中国第一古樟群落”。

据说,这里基本保存了明嘉靖、万历年间的村落格局,以“七竖一横”大巷为主街,其间与众多小巷相连通,七条竖巷直对河边。住民依照地形物貌建祠堂,筑庙宇、修街道、立阁楼、树牌坊,使流坑整体上如同一方城池般规整。流坑村中现存500余幢建筑中,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这些传统建筑中,有古典风范的民居建筑,有宏伟壮观的宗祠建筑,有幽雅别致的庙宇建筑,有功能各异的文化建筑,如纪念性楼堂、书院、戏台、牌坊等,还有店铺、水井、桥梁、古墓、古塔遗址等,计有戏台、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另有古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塔、古村门等遗址32处。


流坑村的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屋内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堂,左右对称。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堂皇。明代民居堂前多置照壁,照壁上的砖雕壁画十分精美;清代民居堂前多带庭院,庭院前有砖木结构门楼。

翰林楼位于贤伯巷口,为明代建筑,清乾隆年间重修。这里既是一个关启防御的望楼,又是一座纪念明初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董琰的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楼平面近正方形,楼上层的前后墙有瞭望窗,楼正面檐下砖刻“翰林”横额,两侧下为“数封天子诏,当代帝王师”砖刻联。门楣上嵌有“少司成第”砖刻横匾,为明代宰辅杨士奇所题书。门旁还砖刻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所题赠:“国史总裁望重一时锁闼,英才乐育名高天下宗师”一联。

文馆又叫江都书院,位于流坑村北陌兰洲,其东侧紧靠大宗祠,背江面村而建。为前带庭院,西连藏书楼,主体为三进式砖木结构的建筑。它集读书、讲学、祀祖、敬贤、藏书多种功能于一体。建于明代晚期,为流坑董氏一族所立。

旌表节孝坊位于中巷东段北侧,面巷而建。此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的砖石建筑,其顶部的中间部分高出,两侧等高对称,上覆青灰瓦,檐角起翘。正面上方嵌有红石“圣旨”竖匾,中坊横条红石上刻有“旌表节孝国学董朝杰之妻张氏偕媳儒士金鳌之妻陈氏”,下方收有“节孝坊”三字。此坊装饰讲究,主要部位其檐宇部和各层坊上,其装饰图案丰富,有花卉、灵兽、祥禽、人物、诗文等;手法多样,有石刻、堆塑、砖雕、彩绘、墨书等,整个牌坊显得华丽典雅,气派轩昂。

三官殿位于流坑村南约一华里处的青山脚下,背山面江而建,门前是古往今来通往流坑南部世界的必经道口。三官殿为民间道教宫观,是一座双层重檐翘角的古老殿阁,砖木结构。现存建筑为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之物。三官殿的下层为前带门廊的神殿,在其门面、梁枋、天棚等处以木雕、彩绘装修;门、柱上朱底描金的匾联高悬。神殿的神座之上,供奉“邱、王、郭”三仙的神像,气氛显得庄严肃穆。

状元楼位于村西龙湖西岸的棋盘街旁,地处古代流坑村落的制高点,坐西朝东,为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重楼。状元楼为纪念南宋初年恩科状元董德元而建,现存的状元楼是晚清重修之物,但其平面布局和基本构架仍一定程度保留了南宋旧制。正阁门楣悬挂有宋代朱熹所题“状元楼”楷书大匾。阁柱上分挂有一木刻行书联:“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状元楼平面为正方形,下层前、后辟拱门,形成东西通道,是流坑古时出入村的主要道口之一。

环中公祠位于中巷东端,为祀奉董孕旋而建,清代建筑。有三扇大门,厅堂较阔。民国十九年(1930年)10月,乐安县苏维埃政府由招携汗上迁至流坑,同年11月在此祠召开乐安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乐安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故此祠具有革命纪念意义。

五桂坊遗址位于“状元楼”之前的棋盘街北侧道口处,五桂坊是为纪念北宋景祐元年(1034)流坑董氏一门五人同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这一盛事所建。现仅存石基,其上复建了老区特色的拱门。

理学名家位于中巷中段,建于明末,是流坑董氏名宦董隧(号蓉山)故居,也是流坑村中十八栋屋宇连成一体建筑组群厅。

2001年6月,流坑村古建筑群被国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