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中国第五座佛教圣山—梵净山

标签:
梵净山佛教 |
分类: 国内游记 |
梵净山的山名得名于“梵天净土”,它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其山脚到山顶的落差达2000米,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更是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最高主峰。
据地质学家考察发现,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它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中生代的造山运动,把该地区卷走了鄂川湘黔侏罗山式褶皱带。由于构造控制,其后一直处于强烈的隆起区,拔地而起成为武陵山之巅。
梵净山入口
梵净山还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是一座千年佛教名山。宋代时期,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年),在该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西岩寺历代多次重修,后毁于“文革”,是贵州境内一座有1000年历史的古寺,实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
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净山地区开采朱砂与金矿,派有官员督办。由于梵净山风光神奇,佛教于是兴盛起来,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故正式得名“梵净山”,民间则称“大佛山”。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南土司、思州土司为争夺朱砂发生战争,明政府改土归流,在梵净山环山地区设立思南、铜仁、松桃、石阡四府。同年,贵州行省正式成立。
明隆庆年间至明万历中叶(1567年—1588年),明政府镇压梵净山以东的“腊尔山苗族大起义”后,在该地区开始修建“南方长城”,并对被破坏的梵净山佛教进行第一次重建:除重修西岩古寺、天马古寺外,又新建孝慈寺、天庆寺、天池寺;此外还修复了梵净山老金顶的金顶古茶殿,以及新金顶的释迦殿、弥勒殿等,同时拓宽天池寺-薄刀岭-剪刀峡-金顶古茶殿-新金顶释迦殿、弥勒殿的西朝山大道。明万历元年(1573年),金顶《院道碑》详细记载印江知县雷学皋重建情况。
清康熙年间,皇帝再次敕封梵净山。梵净山得以扩建明代的“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另将“六大脚庵”增建至“四十八大脚庵”。皇庵天池寺被敕名为“护国寺”,成为梵净山最大寺庙。梵净山佛教重新鼎盛,与西南佛教名山峨眉山、鸡足山成三足鼎立之势。
嘉庆元年(1795年),松桃苗民首领石柳邓与湘西吴八月进行“乾嘉起义”,石柳邓死后,义军余部在梵净山地区坚持达12年之久。道光年间,梵净山第四次重建:改接引殿为天恩寺,改通明殿为报恩寺,又扩建孝慈寺(1832年),重塑金顶弥勒、观音铜佛像等。
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爆发“咸同大起义”,铜仁“红号军”首领赵子隆在梵净山三角庄建立根据地。光绪元年(1875年),太平天国军余部刘胜扮清军,持枪入山,赶杀僧尼,四处劫掠。光绪五年(1880年),梵净山环山五属团练合编为“松桃协左营练军”,新任贵州巡抚岑毓英亲往率军督剿刘胜,次年(1881年)肃清刘胜。
镇压“红号军”及刘胜后,梵净山遭到严重破坏,满目疮痍。为加强防范,巡抚岑毓英奏请于皇庵护国寺建“都司衙门”,称“护国营署”,对梵净山实行长达30年的军管。“两县一都司”的设立与调整,有效防止祸乱再起,保证了梵净山正常的朝拜活动。光绪六年(1881年)起,在严密军管下,岑毓英令隆参和尚主持重建梵净。皇庵承恩寺重修一新,寺内供奉云贵总督岑毓英“长生福禄牌位”一方。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前后,梵净山第五次重建结束。
登山过程,我先是乘坐了十几分钟的缆车,然后又攀爬了近两个小时。在缆车上向外望去,下面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树的海洋,左侧方就是梵净山的第一去处,红云金顶。
缆车上看山
到达山顶草甸层后,首先见到的是山头的一尊奇石被称为蘑菇石。上大下小, 形似蘑菇。高约十米,据说有10亿年以上历史。
蘑菇石
蘑菇石一侧不远处,就是老鹰岩,梵净山顶一块似鹰嘴的岩石,这是一方耸立在山巅的巨石,其形状像一只神情严视,展翅欲飞的天鹰,屹立于山巅。 鹰嘴石 |
红云金顶在蘑菇石的另一侧几百米处,据说,清晨期间这里常有红云瑞气围绕四周,由此得名。金顶峰拔地而起,垂直高差达90多米,海拔2493米。金顶中部裂缝名金刀峡,将金顶一分为二,上有天桥相连,从侧面看仿佛是两个独立的山峰。两边各建一庙,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两大殿一边供奉着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据说,由此印证现代佛(释迦牟尼)向未来佛(弥勒佛)的交替。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
红云金顶
攀爬红云金顶需要沿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古庙摩崖,主要有明万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五十二年的《天桥功德碑》等。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据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3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4个大字。
在老鹰岩一侧的小路通往护国寺。梵净山历代所修寺庙甚多,大小寺庙数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最为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护国寺名气最大,占地有3000多平方米。
远眺护国寺
护国寺
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地处梵净山绝顶左侧,下临1000多米的深谷。这里有正殿三间,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寺”5字,两侧配殿8间,仅存部分残墙,全部建筑面积占地1250平方米。承恩寺建筑举目四眺,百里风云尽收眼底,甚为壮观。
承恩寺
《敕赐碑》全称《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为明朝万历帝赐封建立,位于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海拔2270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额竖刻“敕赐”两个大字,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碑文悉为楷书,计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
敕赐碑
相比三山五岳,梵净山似乎有着华山之气势,泰山之宏伟,兔耳岭之奇石。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云瀑、禅雾、幻影、佛光四大天象奇观,为梵净山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梵净山于2008年6月30日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这里2018年10月17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7月2日,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